東北網10月29日電 據了解,2004年7月,齊齊哈爾市政府辦公廳組織人員對紮龍濕地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實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個世界級的重要濕地正在遭受著人類前所未有的破壞——修路、築壩、開渠、墾植、圍塘等各種生產活動使濕地應有的功能逐漸退化,紮龍濕地陷入了人為開發建設的分割破壞之中。截至目前統計,在面積為34萬公頃的紮龍濕地上已建和在建工程累計達21項之多,約佔紮龍保護區面積的5%。
濕地21項工程均無環保報告
據調查,大慶市和齊齊哈爾兩市在紮龍濕地共修建各類大小工程21項,合計達289760畝,佔保護區總面積的5%%。據統計,僅在紮龍保護區核心區內人為開發建設的項目就有11項,這些工程是:中引八支乾工程,約60公裡;唐土崗子、林齊島至301國道公路16公裡;唐土崗子石家店公路6公裡;亞布海旅游開發區4500畝;乾隆湖農業開發區3.57萬畝;同運公司農場4500畝;柏松農場3000畝;額土崗子、長崗子農業開發區1萬畝;南汗潭圍湖3000畝;東汗潭圍湖6000畝;乾隆湖圍湖1萬畝。
據齊齊哈爾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在紮龍濕地開發建設的各類工程項目,均無環保報告。按規定,在濕地開發建設各類工程項目沒有環保報告應視為違法工程。
紮龍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長友在接受采訪時說,紮龍保護區內的旅游度假村、飯店等設施,保護區管理局不知清理了多少次,可是,受利益驅使,這些場所的經營者像打游擊一樣和管理部門周旋,受行政區域限制,保護區的執法、管理工作舉步維艱。
違法工程均『出師有名』
調查顯示,造成在紮龍濕地隨意開發建設各類工程的原因是『多種多樣』。有關部門把紮龍濕地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歸納為四類:首先是濕地管理體制不健全,開發利用管理混亂。
據李長友介紹,紮龍濕地保護與管理涉及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多個部門,一些地區和部門在濕地開發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現象。因管理多頭,問題出現了就難以協調解決,這必然影響對濕地科學統一的保護和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李長友說,在管理區執法和管理上,保護區管理局無法對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部門行使權力,更不能跨區域執法,因此在管理上是『乾著急,插不上手。』另外,針對紮龍濕地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據介紹,因沒有相關的保護濕地法律法規,導致了濕地的保護、管理、開發都無法可依。有關人員介紹,《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已經提請省人大立法,可是,由於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立法工作遲遲不能提上日程。
丹頂鶴的繁殖區域正在縮小
記者在紮龍濕地采訪時發現,一些在紮龍保護區緩衝區內興建的臨時房捨、圍魚塘、度假村並不鮮見。『在紮龍濕地開發建設的各類工程,使濕地生態環境完整性遭到破壞。』這位負責人介紹說,在紮龍濕地開發建設的各類工程都屬從濕地穿過破壞地基底的貫通性工程,把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切割成若乾塊孤立隔絕的『島嶼』,致使濕地應有的作用不能有效地發揮。這些工程也使紮龍濕地水文情勢被迫改變並遭到破壞。在紮龍濕地修建的引、排水乾渠、公路、農業開發小區,不同程度地起到阻水、隔水、束水、雍水的作用,造成了乾旱年紮龍濕地無水,澇年四面八方向紮龍濕地排泄水的局面,嚴重影響了濕地水流的自然交換,使濕地土質遭到了破壞。紮龍濕地草原沼澤被大量開墾,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加劇,造成土地鹽漬化,也加速了濕地淤積和水體鹽鹼化上昇。
然而,更令人擔心的是,被譽為鳥兒天堂的紮龍濕地正面臨被鳥兒拋棄的下場。據調查統計,因在濕地大量開發建設各類工程,使棲息在此的鳥類數量明顯減少,目前,千巢以上的大型混巢區已經沒有,棲息繁殖的鳥類從以前的10萬只下降到不足1萬只,下降了90%%。濕地內丹頂鶴的繁殖區域也正在逐漸縮小。
應該保護好『地球之腎』
『紮龍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可是,在現實的保護與利用上,誰拿它當腎對待了?』
談起這個話題,林甸縣林業局局長潘德會說,20世紀90年代初,省裡在林甸縣林業局成立了野生動物保護站,主要目的是保護丹頂鶴,維護鶴類棲息、生存的環境,可是不久這支7人組成的保護濕地的隊伍就放假了,原因是沒有經費,7名工作人員每人每年的工資僅有1850元,每個月還不到180元。保護站放假7年後,於2003年纔恢復,然而經費問題依然是捉襟見肘。李長友說:『如果有資金,紮龍濕地能缺水嗎?能著火嗎?能被人挖溝嗎?』要維護紮龍濕地的生態平衡,保住大自然留給人類的這顆『腎』,有關專家建議,首先要清理掉在紮龍濕地寄居的那些『寄生蟲』。
『停止一切新的開發建設,拆除在紮龍濕地非法修築的一切工程是當務之急。』李長友介紹說,前不久,省政府兩位參事給省長寫信反映了紮龍濕地存在著的違法建築等問題,得到了省領導的高度重視,已經批示給有關部門拿出清理意見、措施、步驟。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齊齊哈爾市政府辦公廳有關部門建議應采取必要措施,使濕地內的農業開發區退耕還草、還蘆葦,恢復濕地原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