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 今年入秋以來,黑龍江省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被人為開挖出3處溝塘,使濕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近日,黑龍江省林業廳會同當地政府研究決定,立即對已經開挖的溝塘進行回填。
紮龍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是國際重要濕地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野生丹頂鶴繁殖棲息地。每年在此繁殖棲息的丹頂鶴有400只,佔全世界現存丹頂鶴的五分之一。近幾年,紮龍濕地乾旱缺水,黑龍江省於2001年起連續3年向濕地補水,使保護區核心區面積沒有出現大的萎縮。
但今年9月份以來,紮龍濕地卻多次遭到挖掘破壞。黑龍江省林業廳野生動物保護處的調查顯示,在紮龍保護區核心區內開挖的溝塘共有3處,其中最大一處是林甸縣育葦場開挖的長4公裡、寬約6米、深約1.5米的大溝。
對於挖溝的原因,林甸縣育葦場一位負責人解釋說,因為地處崗地長期沒水,東部的4萬畝葦塘已經嚴重退化,乾葦的畝產量由過去的平均200公斤降至現在的不足30公斤。因此,育葦場黨總支研究決定投資5萬多元開挖這條溝,主要是為了引水挽救這4萬畝葦塘。
長期在紮龍從事鳥類監測的黑龍江省動物學會理事郭玉民說,紮龍濕地形成年代久遠,已經把地下滲水的縫隙彌合得很好了。雖然近年紮龍濕地出現乾旱,但有這層"泥底子"保護,水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現在這條溝已挖到了黃土層,把紮龍都挖漏了,進來多少水都得先往地下滲。同時,由於挖溝改變了原有的地貌,野生丹頂鶴將很難在附近築巢繁殖。
黑龍江省林業廳的人士說,雖然挖溝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均違反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因此,林業部門要求各責任人和責任單位在今年土地上凍前必須把已經開挖的溝塘回填完畢,並將對相關責任人及責任單位作出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