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日電 去年開始,哈爾濱市總工會正式吸納進城務工人員加入工會組織。然而,面對『娘家』工會組織的深情召喚,25萬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並沒有表現出想象中的熱情。
到目前為止,哈爾濱市許多個體私營企業工會、社區『務工者之家』工會及一條街工會等相繼成立,吸納了1.1萬餘名農民工加入。
農民工只要一次入會,憑會員證可在整個進城務工期間全程享受維權服務。但是,這些天南海北到處飛的『候鳥式』農民工,為什麼不願乘工會這棵『大樹』的陰涼呢?
在哈爾濱市某建築工地,來自江蘇省石慶鎮石嶺村的農民工錢福高說:『像我們這些乾小工的,今天在哈爾濱市,明天就不知道在哪裡,加入工會,沒多大意義。』南崗一家餐館裡,來自賓縣的務工人員小吳說不願意加入社區工會的原因是工作不固定,今天在南崗,明天就有可能去道裡,如果加入了工會就會失去『自由身』,另外,『即使加入了,自己權益就真的有保證麼?前些日子,我的一個工友向社區工會反映我們的伙食差,工作時間長,可是到現在也還是這樣。』
哈爾濱市道裡區一位工會乾部說,該區現在吸納了幾千名農民工加入工會,在農民工維權的實際問題上,工會的確處境很難。作為一個缺乏執行權、缺乏直接有效處置手段的群眾組織,遭到比如勞資糾紛,工會的作用還是有限的。『你只能提供協助,作為一個證人。對許多勞資糾紛,工會是沒有辦法的。』
據了解,工會在勞資糾紛中扮演協調的角色,可以提供法律諮詢和援助,但如果沒有勞動監察、社會保障等部門的支持互動,工會很難發揮理想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盡管農民工加入工會不需要自己繳納會費,但很多農民工仍持觀望態度。
哈爾濱市總工會有關人士也表示,讓農民工加入工會對農民工來說是一件好事,但不太好組織,農民工工作性質分散,人員參差不齊。作為相對固定的工會組織,如何『兼容』農民工的流動性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目前,農民工加入工會都在各區裡,街道辦事處、駐區企業等新經濟組織,各區也都在加大組織力度。
據了解,哈爾濱市目前的一些非公有企業、工地等基層工會組織,對組織農民工加入工會不太積極,而且大部分工會負責人要麼由企業主自己當,要麼委派親屬和親信來擔任,使得會員的發言權大打折扣甚至流於形式。
哈爾濱市有關人士指出,農民工加入工會,對中國工會自身的改革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課題,有關部門應該為適應新情況而作出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