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日電 『喲,明顯比咱的高一頭、深一色,結莢密、子粒飽!』
據農民日報消息稱,高油大豆新品種『東農46、東農47』還在黑龍江克山縣的示范田,就被農民們和種子公盯上,等不及『上頭』驗收,就紛紛趕去,要提前把新品種擴種到自己的地盤。在高油大豆需求量急劇增加、產需矛盾突出,進口大豆爭搶市場的嚴峻挑戰面前,農業專家培育的新品種為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東北提高大豆的含油率和單產展現了良好的前景;僅在當地就已經增產大豆2.4億公斤,為農民和企業增收4.5億多元。10月13日,農業部對這批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研究大豆專項進行了驗收。
東北地區大豆由於高油品種少、種植規模小、產量低、生產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受到影響。為此,農業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承擔的『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種選育與優質栽培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創新高油材料5份,為高油大豆品種的選育奠定了基礎;選育出兩個高油大豆品種———東農46,東農47;並研究了高油大豆產量和品質形成的生理基礎,提出了良種、良地、良法的觀點,制定了施用中、微量元素以及適時早收等高油大豆的優質高產栽培綜合技術。他們培訓了10萬多農民和技術人員,掌握了高油大豆的優質高產栽培綜合技術;還與油脂加工企業建立了產、加、銷產業化鏈。他們的高油大豆示范面積已達230萬畝,累計推廣400萬畝。由於高油大豆新品種的油分比普通大豆提高了2%左右,超過了美國大豆;抗旱能力增強;已增產3500萬公斤,為農民和企業增收1.2億元。
過去黑龍江用大?種高稈大豆,容易倒伏,現在采用了矮稈品種和窄行密植栽培法,一下子就能增產15%~20%。這是哈爾濱國家大豆改良分中心承擔的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研究專項『東北高油大豆新品種選育與優質栽培關鍵技術』研究出的成果。該項目采用聚合育種技術,進行國內外優異資源的基因重組,創造了一批高油、高產大豆新種質,育成了適宜東北地區推廣的高油高產抗病大豆新品種3個。他們多學科、多部門地開展合作,以高油新品種為核心技術,將高產、低耗、保優的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組裝,建立了高油大豆品種的高產測土施肥諮詢系統以及病、蟲、草害的防治技術體系,實現了平均畝產199.7公斤,超過合同指標。他們充分利用東北地區大豆面積大、機械化水平高、大型加工企業多的優勢,建立了一流的原種基地生產示范的產業化基地。他們的高油大豆新品種已累計推廣330餘萬畝,增產1.72億公斤,農民增收2.07億元。
由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公主嶺分中心承擔的『東北高油大豆新品種選育與優質栽培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選育出2個高油大豆新品種,建立了種子繁殖、加工、質量檢驗監控技術體系,制定了高油大豆生產技術規程,項目建立高油大豆生產基地350萬畝,增產大豆3325萬公斤,為農民累計增收7980萬元,企業增效44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