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農民致富的主心骨--記富錦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麻晶莉
2004-11-04 09:20:01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 一輛吉普車在鄉間公路上疾馳,突遇農民挖溝修渠道路中斷。吉普車和其他車輛一樣,准備調頭繞行。

  "那不是麻老師的車嗎?"有人大聲喊道。

  在場的20多個農民全都停下了手裡的活計,不由分說,推的推、抬的抬、墊的墊,七手八腳硬是讓吉普車越過了深溝。

  這是不久前發生在黑龍江省富錦市的一個真實故事。農民們稱的"麻老師"並非什麼大人物,她是富錦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名叫麻晶莉。

  麻晶莉連聲道謝。農民們反而不好意思了:"麻老師一年到頭為咱操心,這點小事兒算啥?"

    從大學講臺到廣闊田野

  "最後一次問你,想好了嗎?"系黨總支書記問。

  "想好了。我家鄉的農民對科學種田一無所知,我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直接為他們服務。"麻晶莉回答。

  "那好吧。如果有困難來找學校,這裡永遠是你的娘家",黨總支書記誠懇地說。

  1987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僅4年、時年27歲的麻晶莉謝絕了母校--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再三挽留,回到家鄉富錦市組建經濟作物指導站。

  第一次走進農民西瓜地看到的情景讓麻晶莉感觸很深:刨個坑、扔點肥、撒把籽、踢腳土,三招兩式完活兒。麻晶莉吃驚地問農民,這樣種能行嗎?農民白了麻晶莉一眼,反問道:"有啥不行,種地還能種出花兒來?"

  麻晶莉暗下決心,一定要讓農民認識到科學種田的作用。

  麻晶莉從全國各地引進了48個西瓜新品種,通過試驗摸索最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優良品種。她每天騎著自行車往返在15公裡的鄉路上,從育苗、栽苗環節開始,與農民一道精心侍弄試驗田。功夫不負有心人,試驗當年獲得了成功,西瓜獲得前所未有的豐收。農民開始對麻晶莉刮目相看,爭搶著為她種試驗田。

  如今,這些經麻晶莉試驗、推廣的西瓜,已經成為富錦市一些村屯的立村產業。2003年,富錦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557元,其中四分之一以上來自西瓜種植的收入。

  1992年,麻晶莉接任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後,帶領農技推廣人員跑遍全市396個村,舉辦了800多期培訓班,培訓農民10多萬人次,深受農民歡迎。據統計,麻晶莉每年深入村屯指導不少於200天,每年下鄉講課不少於300學時。

  在麻晶莉的帶領下,富錦市的農技推廣工作取得了跨越性進展,培訓方式拓展到小區示范、田間博覽以及電視講座、專家門診、諮詢熱線等多種形式,在全市建立起市、鄉(鎮)、村三級科技示范區298個,為農民提供了看得見的活教材,受到了農業部專家的高度評價。

    農民的求助就是命令

  隨便翻開富錦市任何一戶農民的小本子,都會看到一個相同的電話號碼,那就是麻晶莉家的電話。

  麻晶莉家的電話是名副其實的"熱線",而且多半是在一早一晚響起。因為只有這個時候,麻晶莉纔有可能在家裡。

  當地農民經常通過電話向麻晶莉諮詢,麻晶莉有求必應。農民們說,有麻老師在,我們的收成就有了保障。多年來,麻晶莉的手機號碼也一直沒有變,她說:"因為全市農民都知道這個號碼。"

  有一次,太安村一農戶的孩子在給大豆噴施封閉除草劑時,不知該用乙草胺還是丁草胺,就打電話問麻晶莉。麻晶莉耐心地告訴他,旱田要用乙草胺、水稻要用丁草胺,不能用錯,否則會造成作物絕產。

  電話放下了,麻晶莉的心卻放不下,她擔心孩子聽不懂。第二天早晨4點,麻晶莉又趕到了20公裡外的這戶農家,親手幫助孩子配好了農藥纔離開。

  1996年6月,富錦市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玉米莖基腐病,發病面積達40多萬畝。千百雙農民的眼睛齊刷刷盯住了麻晶莉:"麻老師,你說咋辦吧?我們信你的。"

  麻晶莉陷入兩難。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有效的防治辦法。如果毀種,自己沒有任何責任,但農民將面臨數千萬元的損失。如果防治,一旦不成功不僅損失巨大,自己還難辭其咎。

  權衡之後,麻晶莉毅然選擇了後者。經過幾個晝夜的努力,麻晶莉和她的同事們終於成功配制出了一種新藥劑,挽救了大面積要毀種的玉米,同時填補了國內玉米莖基腐病防治技術的空白。

  為了從根本上保障糧食和農業生產,麻晶莉千方百計培育壯大專業農技推廣隊伍,言傳身教年輕同事一心服務農民。目前,富錦市農技推廣中心大專以上學歷有21人,有農藝師職稱的23人,大部分科技乾部都能獨擋一面。

  近年來,各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被削弱的趨勢。采納麻晶莉的建議,富錦市在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中都配備一名主管農技推廣工作的副主任,由原農技推廣站站長擔任,全市農技推廣工作不僅沒"斷層",反而得到了加強。

    莊稼豐收是最好的回報

  "我的手機呢?"躺在病床上的麻晶莉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問。

  "我幫你關了。"守在身邊的丈夫心疼地說。

  "那可不行。他們打家裡電話找不到我,會打手機的。"麻晶莉說的"他們",是那些十裡八鄉的農民。

  這是2004年春天。長期超負荷工作,使麻晶莉積勞成疾。2001年一次體檢中,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大夫讓她立即做手術,她卻一拖再拖,直到肌瘤嚴重壓迫血管終於支橕不住,麻晶莉被"強行"推上了手術臺。

  正是備春耕大忙時期,麻晶莉心裡著急。果然,手機一打開,電話就接踵而至。麻晶莉躺在病床上一一回答,遙控指導農民。醫生命令她必須休息半年,可是在手術後的第13天,麻晶莉的身影就出現在一戶農民的甜菜育苗現場。

  麻晶莉的一位老同學曾高薪聘請她擔任自己公司的副總經理,麻晶莉謝絕了。麻晶莉說:"我現在的工作條件雖然艱苦,工資也沒多少,但我很踏實也很滿足。因為我所付出的一切,在農民的信任和收獲中得到了回報!"

  麻晶莉是一個"工作狂"。1998年11月,麻晶莉等一行4人到省農委匯報項目。他們蹲在一家小旅店准備匯報材料,麻晶莉足足5天沒出屋,吃了5天方便面。

  麻晶莉不顧家,實在是因為顧不上。她的家務活大部分是在夜裡10點以後纔有時間做,鄰居們常常深夜還能聽到她家洗衣機轉動的聲音。去年春季,麻晶莉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鄉村指導春耕生產,無暇照顧家人,她的女兒直到5月中旬還穿著棉鞋。

  身為普通的農技乾部,麻晶莉以自己的奉獻得到了農民的愛戴和尊敬。在富錦市農村,提起麻晶莉的名字,農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麻老師,沒啥說的。"感激、欽佩之情溢於言表。國慶節前的一天傍晚,記者在上街基鎮萬寶村看到,村民們為了讓忙活了小半天的麻晶莉到自己家裡吃飯,爭得面紅耳赤。麻晶莉笑著一一婉言謝絕了。她乘坐的汽車走出了很遠,鄉親們還站在路邊使勁地向她招手。

  17年來,麻晶莉主持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引進傳播了30多項農業生產新技術,普及推廣面積1480多萬畝次,創造了數億元的經濟效益。

  17年來,麻晶莉先後榮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十佳公僕"、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等榮譽稱號,還光榮地成為黨的十六大代表。

責任編輯:劉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