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8日電 走進哈爾濱市道裡區通江街道上紅社區,不由得你就會細細品味起那濃濃的文化氣息。
推開通江街道辦事處的房門,銀發墨跡相映,居委會老年書法協會常年在這裡舉辦活動,老人們或揮毫,或點染,或暢談,怡然自得。
中醫街52號,打開單元門,一級級走上樓梯,白圍牆,綠藤蔓,這邊有字畫,那邊有條幅,這裡就是中央電視臺曾經采訪過的文化樓道。退休乾部蘇國良是樓道長,他正在家裡和同一單元的幾位退休黨員學習『如何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這種學習每周都要組織一次。
上紅社區充分發揮駐街企事業單位中特長人纔較多,社區居民中層次較高、學識淵博的人纔和離退休老乾部較多的優勢,請他們到社區的業餘黨校、老年學校、人口學校、婦女學校、家長學校、青少年社區教育活動站來當老師、做宣講員,社區成立了30人組成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擔負起社區學校的教學任務。
社區與哈爾濱工程大學結成共建對子。大學生定期來社區舉辦模擬法庭,扮演審判長、審判員、當事人等角色,以案說法,宣傳法律法規,定期舉辦英語沙龍,組織社區青少年開展英語會話小品、英語歌曲演唱等互動活動;與特困家庭子女結成學習幫扶對子,免費為特困中小學生補課,實施扶貧助學一助一活動。
在不斷滿足社區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時,上紅社區也打造出了自己的社區文化品牌。
社區書畫研究會已發展到62人,成員多為離退休的老同志,其中廳局級離退休乾部15人。他們在社區舉辦書畫展,免費教老年人和青少年學習書畫,經常與社區老年人開展聯歡活動,主動為社區貧困殘疾人募捐,還多次到市裡舉辦書畫展。在區委召開人代會和政協會期間,他們創作了200多幅書畫作品,在區委大廳舉辦祝賀書畫展。
社區的書畫研究會、英語沙龍、模擬法庭、青春健康項目培訓都普遍受到居民歡迎,並得到上級領導部門肯定。遠近聞名的文化樓道,老教授、老乾部、老教師、老工人組成的『四老論壇』也成為社區引以自豪的文化品牌。
居民的認可和駐街單位的支持是對社區工作的最大鼓勵。照顧孤困老人,過去社區乾部做得多,現在左鄰右捨主動要求承擔的多;到社區學校學習,過去社區乾部三番五次地請,現在居民積極要求參加;社區志願者隊伍,過去只有2支,現在已發展到12支。
看著成績,上紅社區的居民知道,樹立的文化品牌還需更多努力去維護。
背景資料:
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了『向學習化社會前進』的目標。2001年5月15日在APEC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上,江澤民發出了『創建學習型社會』的號召。黨的十六大將『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