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2日電 10日18時許,從三百公裡之外運來的尼古拉教堂(百姓俗稱『喇嘛臺」)大鍾,在八名壯漢發力的號子聲中,被抬進哈爾濱市東北烈士紀念館。至此,在闊別哈爾濱36年後,這個飽經滄桑的大鍾終於『落葉歸根」。
來自萬裡之外
1900年12月,聖·尼古拉大教堂建成,它是俄國人在哈爾濱興建的第一幢建築.被譽為『遠東第一』的東正教堂。它由東正教教會建築師鮑達雷夫斯基設計,工程師雷特維夫主持修建。其正門上部的聖母像及教堂內部壁畫由俄國畫家古爾希奇文克所作。教堂內部的聖物、聖像及大鍾則是從莫斯科運過來的。據說大鍾是秋明市的工匠所造。
教堂為典型的井乾式木結構建築.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間建築色彩。以整齊的圓木水平疊砌成牆體,牆體交叉之處,圓木相互咬合;主入口處有雙向室外木樓梯,覆以雙坡頂篷,中部交叉成焰心狀尖拱,拱心飾以精致的木刻花飾樓梯,欄杆及欄板同樣飾以精美的雕刻;主入口上層為聳起的鍾樓,四面透空,覆蓋陡峭的四坡頂,正中穿插坡度稍緩的雙坡屋頂,下懸一口大鍾,兩鍘各懸掛幾口小鍾。大鍾由響銅制成,聲遏行雲,傳揚數十裡。
1966年「文革」期間,這樣一座堪稱精品的建築被拆毀,人們再也無法目睹其迷人的風姿.只能從照片中找尋昔日的繁華。
蒙難遠離哈爾濱
1966年,大鍾被拆下,放置在當時的省公安廳行政科倉庫內。1968年.省公安廳工作人員全部被下放到德都縣鳳凰山農場五七乾校改造,農場供銷科采買員於喜凱把大鍾拉至鳳凰山農場。這時,大鍾的吊環已脫落,農場人員做了個鐵環把大鍾吊在三根木方上。當時通訊很不發達,一有緊急情況發生,人們就敲響大鍾,聲音能傳到幾十裡外的分場。後來,隨著電話在農場普及,大鍾塵封於鳳凰山監獄供銷科的物資倉庫內。
然而,有一個人始終關心著大鍾的命運,他就是原省公安廳勞教局工作人員康秀龍。1966年,尼古拉大教堂拆除時,他曾三次到現場,目睹了大鍾被拆後運走的過程。1995年9月.他自費到鳳凰山農場,看了看在倉庫裡沈睡的大鍾。後來,聽說有人要出錢將大鍾買走,康秀龍馬上打電話給自己的好友、鳳凰山農場政治處主任張興華,叮囑他:大鍾可是國寶,不能出售。2000年,康秀龍又向省信訪辦發出提案,請求有關部門給大鍾找個合適的家。雖然這份提案當年被評為優秀提案三等獎,但是大鍾仍在他鄉蒙塵。
36年後重歸故裡
36年後,時任東北烈士紀念館法律顧問的康秀龍向烈士館領導介紹了大鍾的文物價值,在省文物局和省監獄局的協調下,烈士館楊春勝書記和康秀龍等人到鳳凰山農場,辦妥了文物捐贈的有關手續。10日17時許,經歷三個多小時的路途顛簸.大鍾到達哈爾濱。
記者在現場看到,銅制大鍾上布滿銅綠,後裝上的鐵制吊環已鏽跡斑斑。鍾的上部是花紋裝飾,中部為三個聖像和天使的雕像,下部為俄文銘文,上面的『1866』年代標識清晰可見。這口大鍾高約1米,直徑約1米,重約2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