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成為農民自己的銀行:黑龍江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側記
2004-11-12 09:15:0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2日電 1日,初冬裡一個平常的早晨。慶安縣聯合村馮喜軍像平常一樣,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的養豬場去走一走。看著幾十頭豬歡快地吃食、嬉戲,他的心裡甜滋滋的。

    三年前,他一家5口擠在一個小土房裡,父親患有嚴重的肺病,家裡負債累累。2002年,他在信用社貸了款,開始養豬。連續3年,他家人均收入超萬元,今年更是預計人均收入達1.2萬元;他的養豬場也達到了存欄96頭的規模,外債還清了,明年還要蓋磚房呢!馮喜軍只不過是多年來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幫助農民貸款致富的農民中的一個。

    農民的『錢匣子』漸漸『長』大

    五十多年來,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慢慢長大。截至2004年8月末,全省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404億元,較1999年增加了19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13億元,較1999年增加了201億元。全省現有機構11789家,其中省級協會1家、市地聯社7家、縣聯社79家、農村信用社962家,信用分社167家、儲蓄所800家,信用代辦站9774家,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了每個村屯。這種『縣有聯社、鄉有信用社、村有代辦站』的網點布局,真正使農民享受到了『存款不出門、貸款不出村』的方便服務。

    據省信用合作協會負責人介紹,多年來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已成為農村資金融通的主渠道、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

    自1999年以來,全省農村信用社共投放各類貸款483.9億元,在投放的貸款中,農業貸款佔比始終高達85%以上。農村中80%以上的農戶得到了貸款支持。2004年全省縣均投放貸款達到1.5億元,戶均貸款2500元,基本上消滅了農村中貸款的『死角死面』。農業貸款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村高利貸的活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近4年,全省累計減少農民高利貸利息支出23億元。

    投放觀念改變社農實現『雙贏』

    在對農民的服務中,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貸款投放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慶安縣巨寶山信用社負責人介紹說,過去農村信用社一直延用『春放、秋收、冬不貸』的貸款方式,信用社一般都是每年的三、四月份纔開始放款。農民每年開春備春耕的時候,信用社一般還沒到放款的季節。在沒有積蓄的情況下,農民只能等到貸款下來纔能張羅買種子化肥,對此他們一籌莫展,無可奈何。

    為了改變過去多年一貫的貸款方式,緩解農業生產資金的供需矛盾,保證資金及時下擺到位,不誤農時,我省農村信用社近年來實施了『收放兩條線』的積極貸款投放政策,每年的四季度就開始大量投放農業貸款,並從第2年的1月份開始進入全省投放旺季,確保了農民及時得到貸款。一個『早』字不僅改變了農民過去『半年耕作、半年閑』的傳統習慣,也改變了信用社『春放、秋收、冬不貸』的傳統貸款定式,加快了資金流動速度,實現了社農『雙贏』。

    突破結構瓶頸實現主輔換位

    過去,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在人均存貸規模、人均創利水平等方面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信貸支持的重點是糧食種植和零星的養殖業,對規模性養殖、種植、產業化基地、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顯得力不從心。為此,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從1999年開始調整了農貸投放戰略,大糧作物種植貸款佔比逐年下降,扶持的重點向優質農產品開發傾斜。2003年貸款結構調整力度持續加大。為了支持黑龍江省養殖業的『半壁江山』建設,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科學、合理地對全省農業貸款投放結構進行了調整:種植業佔55%(其中特色農業、優勢農業、經濟作物、退耕還林等種植業佔60%),養殖業佔40%(包括飼草飼料種植);農村消費、農民外出務工等其它農業貸款佔5%,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信貸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富裕縣被聯合國確認為農業資金中國北方草原與畜牧業發展項目區,被省裡定為奶牛產業化生產基地。以打造特色優勢產業為載體,富裕縣農村信用社結合縣域經濟發展戰略適時調整信貸結構,更新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對養殖業加大信貸資金投入。三年來共投入奶牛貸款2.5億元,佔貸款累放總額的44%,幫助富裕縣奶牛業真正鑄成了縣域經濟的『半壁江山』。

    全方位幫扶結成致富鏈

    隨著信貸支農工作的深入,一些問題和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由於有些貧困戶生產能力弱、技術差,盡管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物資,還是未能從根本上脫貧。

    2000年開始,全省農村信用社實施了信貸扶貧工程,幾年來累計為貧困戶投放發展生產貸款29億元,特別是對那些子女多、供養大學生或家中有病人,種地靠抬款、勤勞肯乾的農戶進行了重點幫扶,並通過乾部職工集資的方式落實貧困戶發展生產資金、貧困農戶子女助學資金以及保障生活資金近8000萬元。

    甘南縣中興鄉中四村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2001年村民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門路——『公司+農戶』方式的育肥豬養殖,具體運作方式是由省內一家大型牧業公司向農戶提供育肥仔豬及全部配合飼料,農戶飼養110天後,由公司全部回購。鄉親們也認准了這條致富路。可是啥都不缺就缺錢,眼瞅著好事做不成。農村信用社主動找上門談合作,投放了1170多萬元貸款,率先扶持了146戶重點貧困戶購進育肥豬1萬多頭,飼養110天後,可獲利潤50多萬元,當年飼養2批就能實現脫貧。農民高興地說:『信用社真是咱老百姓的財神爺呀』。

    2003年,省信用合作協會分別與省婦聯、團省委、扶貧辦聯合開展了『幫助農村婦女致富活動』、『支持農村有能力青年成為各種技術能手活動』和『幫扶500個貧困村整體脫貧活動』。多種方式的支農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支農內涵,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誠信贏來別樣天

    為了改善農村信用環境,2000年,全省農村信用社在全省范圍內還開展了『信用戶』和『信用村鎮』建設活動,對還貸及時、講信用的戶、村,為他們發『信用戶』、『信用村』的牌匾,並承諾貸款優先支持,這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信譽意識。

    據不完全統計,僅2003年全省共為64.6萬農戶發放了小額信用貸款,佔農戶總數的15.62%,發放貸款16億元,佔農業貸款投放的19%;目前,全省已評定信用村1068個,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10.19%;已評定信用鄉鎮51個,佔鄉鎮總數的5.66%。

    農民富了,農村信用社也受益匪淺。一度冷清的農村信用社門口,如今經常可見到農戶排隊還貸的場景。

    法人治理輕裝前行

    多年來,農村信用社雖然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也必須看到,由於目前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有限,難以滿足農村中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資金供求矛盾比較突出。

    據省信用合作協會負責人介紹,要徹底改善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狀況,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深化改革是根本出路。這次改革國家給予了資金、利率、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省裡也制定了具體的支持政策,通過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不斷增強支農實力,提高支農服務水平,使農村信用社真正成為農民自己的銀行。

責任編輯:朱丹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