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2日電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受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一項研究成果,轉發如下:
基本情況
我國企業信息化進程一般分信息基礎建設、企業一體化的集成管理、外部資源的利用和建立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商業社區四個基本步驟來實現。通過對於黑龍江省9家具有代表性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調查發現,目前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基本上處於信息化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主要表現在:大多數企業都有專門的信息化部門,如技術中心、信息部等;大多數企業都有單獨的信息化預算和中短期信息化規劃;企業領導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並有針對性的開展信息化知識培訓;CAD、CAE和CAPP三個系統在企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效益明顯,但PDM、ERP、CIMS等信息化系統應用程度較低;企業對於通過網絡與供應商或者客戶之間建立系統的業務集成還沒有具體的規劃;企業在產品研發、物料管理、財務管理、辦公自動化等領域信息化程度較高,在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客戶關系管理等方面信息化水平較低;企業普遍認為通過信息化的實施,對企業產品計劃編制能力和設計效率、現場管理能力、生產統計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提高,但是無法具體量化。
存在問題
領導的信息化意識薄弱,對於信息化認識不清。首先企業領導過於重視信息化本身,而忽略了引進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實際上企業信息化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信息重組,提高工作效率的過程,它更是一個引進先進的、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過程。任何一套大型管理軟件都包含著深刻的管理思想,只有將企業實際與管理軟件結合起來,對於企業的管理層次、管理權限重新界定,對於企業的業務流程重新調整,纔能使企業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其次,企業領導往往是將企業信息化的任務下放到有關部門,甚至於合作的軟件公司或者高等院校,認為他們是信息化的總設計師。實際上從管理的角度來講,信息化的總設計師應該是企業的管理層,而不是軟件開發商。只有企業管理層,尤其是企業的最高管理者,纔對企業的歷史情況和未來發展有統攬全局式的理解,對企業的現有資源狀況和管理流程有清晰的認識。
培訓方式單一,中層領導阻力大。被調查企業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都受到了來自企業內部的阻力,通過對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第二機床廠、一重集團等9家企業的調查,發現來自中層的阻力是最可怕的阻力,中層擔心的是權力結構的變化,管理方式的改變以及自己在這種變革中受到的影響。同時,大多數企業在對於企業領導和員工開展培訓活動時只注重強調信息化的好處(往往是看不見的)和軟件的實際操作,而忽略向他們傳輸先進的管理意識和責任感,忽略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這不僅造成了企業內部的抵觸,而且為信息化的實施埋下隱患。
信息基礎建設薄弱,缺少規范系統的信息結構。雖然大部分企業已經處於信息化建設的第二個階段,但是在信息基礎建設方面做得並不理想,這也為企業後期的信息化建設制造了巨大困難。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作不僅包括要對企業的各種資源建立一個規范統一的編碼,而且信息的采集渠道和方式要規范、通暢、穩定;同時,還要研究對信息進行科學、合理、深入的加工處理流程方式。業務管理人員不要對以計算機技術為主體的高新技術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信息化的基礎工作可以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的應用自然而然地實現。
缺少信息化人纔儲備,難以進行系統的維護與再開發。東北裝備制造業企業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特有的產物,結構與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技術水平落後,市場競爭能力薄弱,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大部分都陷入困境,這就導致他們的人纔大量外流,同時由於機制和地域的問題,又缺乏吸引人纔的良好環境,在走訪的幾家大型企業中很難見到剛剛畢業的優秀大學生。這使得企業陷入了信息化人纔嚴重匱乏的境地,有些企業甚至沒有專門的信息化人纔。
裝備制造業企業離散式生產流程,加大信息系統集成難度。與傳統的流水線生產企業相比較,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特點是進行訂單式小批量生產,也就是根據客戶需要,進行設計加工,往往一種產品只生產一臺或者幾臺,這也就意味著它沒有一條固定的生產線或者具體的生產流程。這就導致企業在進行單一的信息系統開發時相對簡單,但在進行系統集成或者大型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時難度較大,『信息孤島問題』相對突出。
對策分析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出臺以後,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企業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出發,解決信息化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將會幫助企業突破信息化的第二個階段,促進其進一步的發展。
強化『一把手工程』。所謂的『一把手工程』就是由企業老總親抓信息化,作為企業信息化的總負責人和總設計師。企業老總首先要通過學習與研究理解信息化的本質與內涵,下定決心;其次要根據企業的實際負責進行信息化的方案設計,為優化管理思想與管理模式,該改的改,該變的變,堅持到底。同時,要注重信息化基礎建設,統一企業編碼的設計,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機制與流通機制。齊齊哈爾市第一機床就是這方面的成功范例。2000年第一機床廠借助國家的一個項目,提昇了產品設計手段,首次嘗到了信息化的甜頭,從那時起企業老總下定決心要搞信息化。設計老總牽頭,技術副總把關,經過4年的發展,企業不僅有了有效實用的ERP系統,而且效益大幅度提高。現在第一機床廠已經成為黑龍江省信息化建設的典范。
開展多樣的培訓活動,使信息化的思想深入人心。企業對於員工的培訓不僅要包括技術上的指導,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理解信息化過程中管理思想與管理模式的轉變,使他們明白信息化的長遠意義。所以企業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培訓方案,先從思想上使員工接受,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避免『非暴力不合作』的事情發生;其次,要為每一位員工提供公平的技術培訓機會,優勝劣汰,合理轉變管理體制;再次,要培養員工的責任心與主人翁意識,員工對待數據的態度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管理信息系統的實用性。
讓軟件開發商深入企業調研,結合企業實際開發實用的管理軟件。管理軟件只有與企業實際相符合纔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企業一般都具有幾十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多且雜,所以沒有一套萬能的軟件能夠適合各個企業的情況。這就要求企業與軟件開發商展開良好的合作,讓軟件開發商進入企業展開實際調研,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結合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流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軟件。由於裝備制造業企業問題都比較復雜,所以企業不要急功近利,要給軟件開發商足夠的時間展開調研。同時,由於高校研究人員的流動性,企業最好選擇專門的軟件公司合作,以利於系統的維護與二次開發。
注重人纔培養,為信息化的進一步實施奠定基礎。信息化成敗的關鍵是在於人纔。一方面,企業要加強人纔的引進與培養。首先要盡力創造一個吸引人纔環境,使更多的優秀人纔為企業工作。其次要注重現有人纔的培養,在信息化前期要宣傳鼓動,給信息化人員一個優越的工作條件;信息化期間要注重挑選培訓,讓他們跟隨軟件開發商進行企業實際調研,學習技術,為系統地維護與二次開發做好准備,降低企業成本。另一方面,企業要學會借助『外力』,即與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利用他們的人纔為企業服務。
注重各種效益數據的采集,盡快建立一套量化效益的標准。信息化的效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直接效益和潛在效益。直接效益是指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潛在效益又包括資金的時間價值、市場效益和企業形象提昇等社會效益。所以,企業信息化的效益是很難量化的。但是,企業在信息化工作開始以後,應該注重各種效益數據(如成本、生產周期等)的采集,雖然不能夠得到具體的量化指標,但是通過與信息化之前的對比同樣可以分析出信息化的好處,解決企業員工的疑惑。同時,企業要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盡快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效益量化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