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22日電 哈爾濱尚志市河東鄉出現了一種新現象,朝鮮族村民忙著出國掙外匯,而漢族村民在朝鮮族村民身上掙了把好錢。該鄉每年在國外打工的朝鮮族村民匯回的美元達1000多萬元,漢族村民僅為其忙農活就能賺500多萬元。
河東鄉有9個村,其中有4個朝鮮族村。鄉黨委、政府積極鼓勵村民出國打工,幫助解決出國費用、辦理出國手續。目前,朝鮮族村的三分之一勞動力約2000多人在韓國打工,每年從國外匯回的美元就有1000多萬元,已經成為中行尚志支行外幣來源的支柱,還有2000人在沿海城市和日本、俄羅斯打工。勞動力的轉移,使朝鮮族村民手裡的7.4萬畝水田也發生了變化,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
漢族村的村民出不了國,在家一樣掙錢,一到農忙季節勞動力就成了香餑餑。他們組織起來,把朝鮮族村的農活全包了下來。漢族村民王成領著本村的9個村民開著自家打稻車來到了金炯德家裡,打場按每畝地45元算,一天能打40畝,王成等10個人僅用8天時間就揣進腰包1.35萬元。長新村黃志文夫婦自家地少,從春到秋,小兩口忙完自家的地,其餘時間全部打工,年底一算賬,兩人僅打工就賺了1萬多元。
每到鄉裡開會,9個村的村支部書記湊在一起一算,每年5個漢族村從4個朝鮮族村身上打工錢就得掙500多萬元,平均每戶都得5000多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