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1月28日訊 冬意漸濃,黑龍江省黑河市農村『文藝團』、『剪紙大院』、『圖書大院』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大院』卻日益紅火。全市農村文化大院普及率達到了62%。
吳翠舫是一個56歲的農村老太太,頭發已經花白,卻能把架子鼓打得震天響。在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村,有一支農民樂隊,吳翠舫正是這支樂隊的鼓手。她是村裡有名的養牛大戶,通過養奶牛致富,有了一些積蓄以後開始琢磨弄點『新玩意兒』,花了1000多元購置了架子鼓。她和村裡其他愛好文藝的村民組建了小樂隊,有架子鼓、薩克斯、小號和電子琴等多種樂器。
村民關奎湖主動把自己的家設為演出點,他家也因此被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逢年過節都要舉辦演出,農閑的時候更是『隔三差五就來一場』。小樂隊以自己身邊的事為素材創作節目,歌唱生活、歌頌黨,深受村民喜愛,每次演出,觀眾總是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
在黑河市四嘉子村的村黨支部書記關振鵬家小院兒裡,金燦燦的玉米堆成一座座的小山,在一座座『小山』背後,是一個擁有4000冊圖書的農民圖書館。關振鵬介紹,這些圖書都是『城對鄉』捐書活動中捐贈的,主要是農業科技類和一些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常年向村民開放。今年國家在黑龍江省免征農業稅,黑龍江省實行『兩免一補』,村民們的種田熱情空前高漲。但是光有熱情還不夠,現在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非常高,春種的時候選擇什麼樣的種子,莊稼得病用什麼藥,村民都喜歡到書裡找。
農民圖書館改變了村民關萬忠的生活。關萬忠家裡很窮,三年前住的是破草房。今天他已經住上了磚房,靠的就是科技種菜。蔬菜得了病,他就來圖書館裡找書看該怎麼用藥,精心伺候,科學種植。光蔬菜一項,他就能收入上萬元。現在村民總問他今年種什麼菜,都把他當成了明白人。『有了好政策,還得有好腦瓜』,享受到圖書館好處的村民這樣說。
有了文化大院以後,鄰裡之間更加親密,社會風氣更加良好,村民通過『文化大院』湊在一起,嘮家常,商量春種秋收,不但賭博、酗酒的少了,連以前會員不少的教會都關了門。吳翠舫說:『人不能光知道乾活,還總得有點追求。』文化大院讓村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充滿了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