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日電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木材經銷年度中,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直屬的24個林業局,同比少砍了80萬棵大樹,企業少收入1.45億,卻為社會『增加』了數十億的生態價值。
據黑龍江省森工總局木材經銷局最新統計,這24個林業局(未包括伊春林管局下轄的16個局),年度銷售木材263.9萬立方米,每立方米平均售價549元,較上年提高了59元。僅此一項,同比增收3063萬元。
這項統計還表明,目前,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每生產1立方米商品材,至少要消耗3棵胸徑在30厘米左右的大樹。由於同比少銷了價值1.45億的26.5萬立方米商品材,使至少80萬棵大樹仍舊安然生長在黑土地上。
依照國際通行的計算方式,林木的生態價值,為其實物價值的25-35倍。26.5萬立方米木材的生態價值至少44個億。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木材經銷局局長秦憲舜日前分析說,這與總局強化木材銷售監督機制,增強了制度的約束力和管理的透明度,完善了銷售程序,實行了微機聯網管理,每銷售一筆木材都有完備的合同等手續,每個林業局都設立了監督電話,木材價格全部上牆公布……嚴把木材營銷關,卓有成效的『堵口子』密不可分。
據秦憲舜介紹,實行競價銷售,堵住了一人定價、人情價、關系價的口子;實行合同限量訂貨,取消了大額合同,堵住了大戶壟斷、大額交款價格下浮的口子;嚴格控制山上地撥木材,堵住了多拉偷運,以次充好,少檢多裝的口子;嚴管了加工原料撥付手續,堵住了賒銷多運、不入賬和低價供應加工原料的口子;實行微機化管理,嚴把撥付關、結算關,堵住了少檢多裝,串等串徑,串換品種,結算價格弄虛作假的口子;加強市場預測,實行每木單徑定價,堵住了企業價格與市場價格差距大,效益無謂損失的口子。
不能再把金雞當肉雞
依照國家計劃,黑龍江省森工的木材年產量,仍高達400多萬立方米,這對本已形銷骨立的大森林說來,無疑是雪上加霜。令人痛心的是,被迫采下的這些木材,僅僅是為了換碗飯吃。400萬立方米商品材,純利4個億。這個『賺頭』,維系森工這個大家族,不夠半年口糧,卻要消耗800萬立方米可采資源,損失生態價值數百個億。這代價實在太大了。
如果把800萬立方米可采資源,比喻為一只可以下蛋的金雞(每年發揮的生態效益 自身自然生長量),目前黑龍江森工只剩3只,雖然早已貴為稀有瀕危保護對象,無奈還是年復一年被充作肉雞。有關專家警示:3年內金雞將絕塵於世。
為了避免這一可悲結局,給子孫多留一點青山綠水,森工系統的絕大多數乾部職工已經自覺盡了最大努力,——這努力,凝聚在『1.45億』這個數字中。在其它行業,它可能不算什麼,對森工來說,則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引發無盡遐想的數字。
『1.45億』,是由可砍卻又未砍的80萬棵大樹換算而來的。可砍,是因為它已被國家列入年度采伐計劃,只消省森工總局一聲令下,即可合法執行了。砍了,誰也不會說什麼。未砍,又不是因為他們不缺錢:全國城鎮職工人均年收入14050元,黑龍江是8700元,黑龍江林區職工人均收入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50%,很苦的。缺錢,又不砍,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
驚嘆這高風亮節,大局意識,懮心又起:勒了又勒的腰帶,還能勒多久?『80萬棵大樹』們,躲過初一,還能躲過十五嗎?
守著金山,何又受困於金山?
有沒有這樣一條兩全其美的道兒:既能少砍樹,又能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