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1日電你們成立協會了嗎?你加入協會了嗎?這是如今農民見面時最常見的『問候』。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各種專業經濟協會應運而生,在農業生產、銷售及維護自身利益活動中日益活躍。對於農村經濟協會,如何進行規范引導,使其真正成為農民的『技術老師、經營幫手和生產顧問』,而又不會乾涉其職能,使其成為政府的附屬機構,11月30日召開的全省促進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會議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還是近幾年的事兒。
農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方式與競爭激烈的大市場矛盾日益突出,這是協會產生的誘因。
分散經營、規模小、技術落後、信息不靈,難於抵御市場風險,在競爭中自然被動。於是,一種由農民自願組織、自我管理、自行服務的新型民間組織———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產生了。
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是由農民內在需求引發,在農村土生土長起來的鄉村組織,這也正是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生命力所在。為此省民政廳副廳長杜臨濤說,我們一定要尊重農民的選擇,尊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民間屬性,對其的管理,一定要堅持農民自願成立、自主辦會、自我發展,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搞包辦代替。對於辦會的模式,農民需要什麼樣的協會,都可以嘗試。她舉例說,可以搞技術服務型的,如集賢縣豐樂鎮東風村西瓜協會成立後,由於提高了生產技術,使他們的『板子房』牌西瓜年銷售6000萬公斤,產值3600萬元,瓜農人均年收入達7000元。可以搞試驗經營合作型的,如海倫市聯發鄉百興肉牛協會就是由20個黨員合作組建的,協會所屬的百興肉牛大市場年交易量達2萬多頭,交易額達上億元。還可以做行業利益維護型的,如興凱湖奶牛協會針對當地幾家乳品企業『壓奶質,拖奶資』的問題,與有關企業多次協調後,終於解決了拖欠奶資和壓奶質的問題,追回奶資15.6萬元,維護了廣大奶農的權益。最終就是讓農民通過實踐尋找最適合的辦會模式。
為了推動我省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健康有序發展,近日,省民政廳制定了《關於加強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培育發展和登記管理工作的意見》,一舉打破了常規,放寬了協會准入條件,規定注冊資金由過去的3萬元降至1000元,會員數量由30到50降低為20個,簡化協會登記程序,取消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審批中的籌備程序,具備登記條件的直接辦理注冊手續,而且允許協會跨行政區域活動和發展會員,尤其對暫時達不到登記條件的可先實行批准備案制,允許其開展活動,待條件完善後再辦理登記手續,『門檻』的大大降低,必將有力地推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產生和發展,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致富的步伐。
但杜臨濤副廳長也說,對已經成立的協會要充分放手,幫助實行自我選舉、自我管理、自我決策、自我監督,做到自主、自立,自律、自強。不能用行政手段去乾預協會的內部事務,防止協會成為政府部門的附屬機構。只有保持協會的民間性,突出農民在協會中的核心地位,纔能保持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內在發展動力,從而真正成為農民聯系市場的橋梁,維護自身利益的保護神,和推動農民致富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