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6日電 題:樺南忙造民有林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樺南林業局就按照上級要求,開始動員山上的職工營造『個體林』——民有林,並且按照造林指標,分配到各林場所。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林區職工習慣於計劃經濟下的木材生產,對林業政策不托底,覺得營造『個體林』周期長,見效慢,所以對這件新鮮事沒有明確的認識。針對這種情況,林業局號召林場黨員領導乾部帶頭上山造林,完成計劃任務指標。當年,原金沙經營所的所長率先帶頭在施業區裡營造了200畝『個體林』。許多職工紛紛效仿。從1982年到1992年的11年間,全局共營造『個體林』5436畝,由於當年沒有履行相應的林權手續等歷史原因,無人顧及,致使一部分林地被放棄了撫育管理,到現在僅保存了3038畝,都已成材。
實施天保工程,推行森林管護經營後,林業局抓住這個契機,為前些年營造的『個體林』進行了所有權界定,頒發了林權證,並且廣泛宣傳省政府給予的扶持政策,倡導職工在管護區內營造民有林。進一步明確了民有林的所有權、經營權、轉讓權等10項權利。從而,讓造林者心裡托底,營造民有林熱情高漲。職工紛紛拿出積蓄,動員親友和家人上山營造民有林。
2003年春天,大肚川經營所職工葛維剛看中了紅霞林場的一個造林地塊,於是就與林業局辦理了有關手續,投資10萬元,營造民有林800畝。樺南縣房產局的職工鮑忠海也看好了這個項目,投資21萬元,營造了1555畝。密林經營所職工戴躍輝,在1987年自費營造的120畝落葉松民有林已經成林,分布均勻長勢良好,預計產值可達30多萬元。去年,林業局給他森調設計6.1公頃,采伐後每公頃可獲得純利潤1378元。他高興地對記者說,有了這一片林子就等於造了一個綠色銀行,現在不依靠工資就能富裕,老年也有了養老生存的保障啦!
從2000年到2004年春季,全局營造民有林總數達到22213畝,實現了歷史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