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7日電題:『天保』工程再造秀美山川
記者劉婧佶
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完達山……提起這些名字人們就會聯想到郁郁蔥蔥的大森林,聯想到參天的大樹,聯想到連綿起伏的綠色山巒。這裡是我國天然林資源分布最集中的森林寶庫。但曾經由於過度砍伐,森林急劇減少。1998年,針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決定:在重點國有林區實施天然林資源林保護工程。
近日,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傳來好消息:今年1—8月『三江』林區和帶嶺局(不含伊春)完成造林26萬畝,完成計劃的103%。今春抽查造林面積30%以上,合格率達到100%,比去年提高11.4%。累計私有林保存面積31.6萬畝,其中2004年營造2.5萬畝。明年綏陽林業局將營造私有林4萬畝、常規造林2萬畝,造林達到6萬畝,是歷史上的一個突破。
大興安嶺和伊春林區是黑龍江最為重要的森林基地。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區在貫徹實施『天保工程』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做到『兩個合理』。合理確定木材產量,在天保工程確定的214.4萬立方米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調減,以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合理確定采伐方式,盡快停止商品性采伐,轉移到以培育森林為目的的撫育伐上,同時保留中幼齡林撫育間伐和老齡過熟林更新擇伐。二是實現『兩個提高』,即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覆被率。三是加大『兩個力度』。加大資源管護力度,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確保不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力爭到2010年,使大興安嶺森林覆被率由2002年的78.4%提高到78.94%,森林蓄積由2002年的5.2億立方米增加到5.5億立方米。
大興安嶺地處中國黑龍江北部,南與松嫩平原相接,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中國東北與華北的天然屏障,從1964年開發到現在,為國家提供了大量木材,做出了巨大的經濟貢獻。大興安森林覆蓋面積646萬公頃,其生態系統直接影響到東北乃至華北地區的氣候。大興安嶺對國家的生態貢獻遠大於經濟貢獻。但是,大興安嶺地區無霜期短,樹木生長慢,平均110年纔能達到成熟,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即使恢復也要花很大代價。因此,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加強生態建設意義十分重大。
伊春是座林業城市,是國家的重要林業生產基地,因盛產珍貴木材紅松,被譽為『紅松故鄉』、『中國林都』。是國家重要的木材和林木制品生產基地。伊春林區開發建設50多年來,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優質木材,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實施『天保』工程以來,伊春市營林戰線廣大乾部群眾以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和更新方式為主線,以發展民有林破口,加大森林資源的培育力度,促進了伊春林區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2002年,全市更新造林27.3萬畝,木材產量調減至141.7萬立方米,比『天保』工程實施前的1997年減少98.3萬立方米,轉崗分流一線林業工人2.5萬人。 通過上述措施,伊春林區的森林資源得以逐年恢復。幾年來,伊春市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25萬畝,其中營造公益林62萬畝、民有林18萬畝;完成育苗面積2.9萬畝,產苗33億株,森林培育和保護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伊春人大力改革森林培育方式,大力實施了林種、樹種結構和更新方式的調整。在更新方式上,實現了由人工更新為主向人工更新、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並舉的轉變,並針對采伐方式由皆伐變為大面積低強度擇伐的實際,適度加大了人天混更新的比重,完成人工促進天然更新46.8萬畝,使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佔人工更新造林的比例由過去的2.5%提高到6.2%;在樹種上,由過去以『老三松』為主向針闊結合多樹種轉變,營造闊葉樹5.7萬畝,使闊葉樹由過去的1.8%增加到2.3%;在林種上,由過去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單一營造用材林向『三大效益』兼顧,用材林、經濟林、公益林等多林種共同發展方向轉變,用材林面積已由過去佔人工林總面積的97%降到88.5%,而其它林種則由2.6%增加到10.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決定的出臺,給森工林區帶來了新的春天,截止2003年底,森工林區累計減產1174.2萬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資源1956萬立方米;完成人工更新造林40.8萬公頃(其中公益林造林10.8萬公頃),森林撫育99.3公頃,封山育林52.9萬公頃;有林地面積達到822萬公頃,淨增74萬公頃;森林覆被率達到82%,增加7.4個百分點。分流安置富餘職工19.9萬人(其中一次性安置14.4萬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創造實施了管護經營責任制,林下資源開發和利用有了長足發展,山野菜、中藥材、食用菌、林蛙等多種經營項目迅速發展,建成各類生產基地1339處、產業化基地69處、龍頭企業28戶,多種經營產值及收入由1997年的30.86億元提高到72.1億元,林產工業產值由1997年的22.66億元提高到32.6億元,森林旅游年接待人數突破30萬人次。
放眼萬頃林海,林濤起伏,雄姿萬千。這浩瀚的林海正為黑龍江林區展示著可持續發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