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8日電 『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不如加入黑社會,有的吃,有的穿,還有美女陪著睡。』日前,在我市一所知名小學校附近,一群十來歲的學童笑嘻嘻地背誦著這樣一段『痞子童謠』。這類童謠何以能在孩子中間流傳?
『這類童謠格調不高,卻顯現了孩子們生活的沈重。』哈爾濱市一家心理衛生學校的高老師說:『我認識的一個二年級小孩,特樂於說這種童謠,可你看看他的生活時間表,你就能明白是為什麼———每個周六,他要參加4個輔導班。從早8點跑到晚7點多,整整一天都奔跑於輔導班之間。』這些歌謠流行,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壓力來自成人,孩子需要減負。
另外,健康童謠的失聲也是痞子童謠奪走孩子的重要原因。記者7日走訪哈爾濱市部分書店發現,探秘等故事類書不少,但適合十來歲孩子的童謠卻鳳毛麟角。
在76中執教,同時又是9歲孩子家長的江老師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語言很敏感,一些不乏智慧、上口的時髦詞匯常常被仿效。目前,可見的童謠,多是針對2至4歲幼兒的,『痞子童謠』的風行,驗證的不是孩子在變壞,恰恰可能是成人社會自身出了問題。
責任編輯:朱丹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