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1日電 走進鐵力東勝村的一座養蛙場,讓人感到,這個養蛙場絕非小打小鬧:正方形的養蛙欄,一字排開,面積約在萬米以上。『今年我的成蛙出欄不多,沒掙多少錢,明年我能出欄成蛙30萬只,咋也掙個100多萬元。』該村農民李樹財說。
前些年,李樹財沒少費心思。先是養雞,後是養豬,再後是養狗,可都沒成氣候。
2002年春,李樹財投入2萬元,試養林蛙。他上山撈了200多團林蛙卵,回家孵化。一陣忙活後,孵出幼蛙10萬餘只。可李樹財卻傻了眼,這麼小的東西,能吃啥呀?結果幼蛙死多活少。
此時,鐵力市委、市政府也在為農民尋找增收新路子。經對市場調研發現,國內外市場對林蛙油的需求旺盛,國內市場每公斤3000元,國際市場每公斤1500美元。於是,鐵力將林蛙人工養殖確定為重點發展項目,幫助養殖戶協調貸款,挨戶進行技術指導。同時,又確定一批養殖示范戶,重點扶持,李樹財名列其中。
這下,李樹財有了主心骨,又投入5萬元,風風火火乾起來。見此,村裡一些人心癢癢,可又怕李樹財保守不肯傳授技術,就都假裝串門兒,看李樹財咋整,回家後照葫蘆畫瓢。李樹財急忙告訴大家:『這可不行,技術細節沒掌握,那損失就大了,我不是那種吃獨食的人,再說養殖只有成規模,產品纔好賣。』
從此,李樹財成了村裡義務培訓員,帶動起16戶鄉親養林蛙。王景龍以前一直種大棚蔬菜,年純收入也就5000多元,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在李樹財指導下,年初他投入1萬元,買了100團蛙卵進行孵化。成功後,他賣了20萬只小蛙,收回了1萬元的成本。眼下,他的越冬池裡,還有3萬多只半成蛙,一年後可純賺10萬餘元。
現在,李樹財的林蛙越養越精。他用麥麩喂養黃粉蟲,用黃粉蟲喂養幼蛙,用麥麩廢料喂豬,用豬糞培育無菌蠅蛆,用下腳料培育蚯蚓,用蚯蚓喂養大蛙,蚯蚓床上種菜。這套『業務』,使每只林蛙的喂養成本,由2元降到1.2元。而每只成蛙最高能賣到12元,最低也能賣到5元。今年,李樹財出售種蛙2000餘對,獲純利5萬元。據介紹,目前在鐵力,像李樹財這樣的示范戶,共有16戶。在他們的帶動下,全市養蛙戶已發展至451戶,養殖量4400萬只。
為使林蛙養殖形成『科工貿產學研』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產業化格局,鐵力已與東北林業大學聯手,建立了東北林業大學鐵力林蛙研究所,並請來全國最大一家林蛙加工企業在本市設立了經銷處。這回,李樹財心裡更托底了。前不久,他又投入20萬元,養殖量增至50萬只,養殖面積也由當初的3000平方米,擴大到15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