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13日電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今年應屆大學生找到第一份工作後,用人單位給參加社會保險的較少。
大學生小劉憑著優異的成績和過硬的人際交流纔能,被一家民營企業相中,並讓她去面試。記者跟隨小劉來到該企業,經過面試,小劉被正式錄用,協議簽訂期限為3年。協議第五款規定,『如果一年後無變故,可考慮給參加養老保險。』小劉當時就此款與用人單位商討,但該企業人事部經理說,公司不是心疼那點錢,關鍵是如果你乾一段時間不乾了,不是給你白繳了嗎?最後,小劉還是簽了,因為眼前的工作和她所學的文秘專業正對口。
像小劉這樣的遭遇在今年畢業的大學生中屢見不鮮。今年大學生就業較往年成熟了許多,許多大學生都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的發展方向。但無論哪種選擇,應屆大學生找到第一份工作後,用人單位給參加社會保險的較少。
11月份,黑龍江省一家權威部門做過一項社會調查,被抽查的200名應屆大學生中,100名第一次被南方用人單位錄用,社保參保率佔83%,另100名被我省用人單位錄用後,參保率佔13%,而且這13%中,有10家是國有企業。在另一項調查中發現,100家民營私營企業,對應屆大學生參保者只佔8%。
一些應屆大學生認為,找份工作不容易,想參加養老、醫療保險,又恐怕提出來連合同都簽不了。而一些大學生則認為,還不知道這第一份工作乾多長時間,沒有社保手續今後要走也乾脆。
一位社保業內人士說,按正規程序,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或協議後,應到人事或勞動部門進行合同鑒證,然後辦理檔案托管、社會保險等。可有些用人單位簽完協議就沒下文了,因為不繼續辦理相關手續,也沒有相關部門來約束。根治這一現象,還需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