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2月15日電 擁有眾多"共和國長子企業"的黑龍江老工業基地,曾為國家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但在市場經濟轉型進程中,國有經濟比重大的弊端,直接對經濟發展構成了嚴重的體制性障礙。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年來,黑龍江這個"中國最後的計劃經濟堡壘",正摒棄傳統的發展方式--要政策、要項目、要資金的老觀念,搶抓歷史機遇,通過招商改制打破單一的"國"字號體制,使長期被體制性、結構性等矛盾所困的黑龍江經濟發生了喜人變化。據統計,2004年1至10月,全省工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330億元,同比增長15.4%;實現銷售收入2818.5億元,同比增長21.4%;實現利稅879億元,同比增長22%;實現利潤總額604億元,同比增長24%,是2003年的1.1倍。
突破"大宅門"體制恢復造血功能
一串數字更讓人心情沈重:到2002年末,黑龍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仍佔88%,超過全國35個百分點;地方工業大企業中,4/5仍是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
單一的國有體制如同一扇陳舊的"大宅門",困擾著全省經濟的發展。結束政府"包打天下"的歷史,改政府"獨馬拉車"為利用民間資本、國外資本、商業銀行共同參與進行國企改革,成為黑龍江有識之士的共同呼聲。
為調整國有經濟的比重,黑龍江確立了"調整先改制,資源配置靠市場"的國企改革總體思路,以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為突破口,開始了最為艱難的大規模國企改革。他們首先把北滿特鋼、哈爾濱亞麻、樺林橡膠、黑龍江乳業、黑龍江石化、哈爾濱煤礦機械、黑龍江毛紡等10戶規模大、職工多、嚴重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納入改制視野。
黑龍江省省長助理胡祥鼎認為,由於新一輪國企改制的核心是通過市場機制,恢復企業的造血功能,而不是簡單的"翻牌",使本次國企改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艱難。
黑龍江乳業集團改制初期,這個集團原班人馬提出了由管理層控股、職工參股收購集團核心資產的方案,把集團6億元的債務和3500名職工的安置費用留給政府,試圖只用幾百萬元便把優良資產變為小集團所有。黑龍江省政府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認為,新一輪改革要杜絕搞"翻牌"公司,這種自聘評估機構,大幅度低估國有資產,銀行債權不落實,自賣自買的行為,必須制止。領導小組否定了原方案後,重新請中介機構將黑龍江乳業集團和"龍丹"、"金星"兩個中國名牌及市場網絡等商議作價,使審計評估結果為淨資產4100萬元。在此基礎上招商,競價達到了近8000萬元。
兩個改制方案效果和本質不同,後者不僅堵塞了"翻牌"的老路,還實現了企業戰略轉型。新一輪改革開始走出一條支付改革成本,生成造血機制,而後由企業自我積累、自我融資、自我改造的新路。如今,哈工大集團已入主企業,投入3200萬元啟動了生產,目前已扭虧為盈,日加工奶量達400噸,相當於改制前的2倍。
有情操作把職工的利益放在首位
改革是權力和利益關系的深刻調整。在此過程中如何取得職工的理解和支持,保持社會穩定,成為國企改革成敗的關鍵。為此,這個省在推進改制中提出,改革要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積極穩妥,有情操作,避免簡單地把職工推向社會。
省國資委副主任蓋魯林說,各種矛盾交織,群體性事件頻發,是改制中遇到的最大困擾。由於長期受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及其衍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影響,改制初期,職工們普遍對改革不信任,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上訪、上街、堵領導機關,以至罷工、堵塞交通的事件不斷出現。對此,改制推進組不回避矛盾,變群眾"上訪"為"下訪",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和要求,公開招商改制的全過程,堅決查處群眾揭發的原管理層的腐敗問題,贏得了職工的信任和支持。
哈爾濱亞麻集團是一個有50年歷史的老國企,職工上萬人。自1996年以來,企業每年產生6000多萬元的巨額虧損,群體上訪不斷。哈麻集團負責人王璽斌向記者介紹,企業不改只能等死,而改革就會觸動各方面的利益,壓力非常大。在哈麻的改制過程中,這個省始終堅持"四見面"、"五監督"的原則,即改革政策、改制方案、職工安置、經濟補償與職工見面,提交職代會審議。從國有資產是否流失,職工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保障,產權交易是否公開、公平、公正,企業改制能否保證企業發展,出資人和經營者是否維護國家利益五個方面接受群眾監督,讓職工知道為什麼要改、怎麼改,對改革企業的發展前途心中有數。在做了半年多的職工思想工作之後,哈麻改制終於實現了"正面聲音壓倒雜音",不穩定因素被一一化解。目前,臺資中悅公司已控股入主,老國企正在脫胎換骨。
招商改制黑龍江重現經濟"活力"
黑龍江省以10戶"硬骨頭"國企為"標靶",全力推行招商改制,先招商再改制、先改革再改制,突破"國"字號"大宅門"體制,在聯大做強上下功夫,形成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假改更不行的改革大勢,使長期沈悶的局面迅速崩潰,經濟重現活力。
省煤礦機械集團總經理王穎輝對記者說,能不能引進有實力的戰略投資商,是改革成敗的關鍵。投資商進來,原企業的控制權就可能發生轉移,這是一場革命。黑龍江省10戶企業由於大多資產質量不好,又有安置職工、確保穩定的硬約束,在商戰中從劣勢地位轉化為優勢成為決策者的思考重點。
北滿特鋼集團是國家"一五"時期156項重點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鋼企業。到去年10月份前,企業拖欠職工工資達14個月,新投資的生產線調試工作也停止了,職工們發生兩次大規模上訪。面對北滿特鋼的前途命運,黑龍江省采取了積極審慎的態度,經過反復比較,在眾多的戰略投資者中選中了遼寧特鋼集團。現任北滿特鋼集團總經理單志強告訴記者,他從遼特集團來到龍江,就深深感受到了當地政府濃厚的改革氛圍和企業做大圖強的意識。在兩省政府的共同關注下,北鋼生產全面啟動,正實現滿負荷生產。目前,企業產鋼和營業收入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最近,東北特鋼集團掛牌成立,形成全國最大的鋼鐵"航母"企業。
去年改制的樺林輪胎、北滿特鋼、黑石化和黑乳集團四戶大型企業,今年1至10月份實現銷售收入30.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4%,其中樺林、北滿特鋼同比分別增長7.3倍和2.5倍。
國企的深刻變化,蓋魯林深有感觸地說:"改革的實踐,使我們更加堅信只要緊緊抓住改制的牛鼻子,打破國有控股界限,實施多元化原則,大膽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輔之以細致的職工思想工作,改革就一定會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