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三農在線:黑龍江糧食價格回落高開低走
2004-12-15 15:15:05 來源:三農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三農在線訊 又到一年收糧時,而今年的形勢卻不同——糧價完全放開了,除水稻國家公布最低收購價外,其他品種價格均由市場供求形成;市場完全放開了,多元經營主體與糧庫平等入市,共同競爭,糧庫的盈虧不再由國家擔著,風險完全自己承擔;國家『一免兩補』政策的實施使農民也沒有了售糧變現交稅費的壓力。這種種的『不同』,會使今年的糧食購銷有何變化?

    高開低走,價格回落

    今年黑龍江省新糧價格普遍呈現高開低走態勢。據省農調隊調查,大豆10月上旬在農民手中直接的收購價格大體在2.82?2.74元/公斤波動,而後一路下滑,不到一周的時間就降到2.6元/公斤,如今約為2.5元/公斤;水稻情況亦相似。『十一』前普通水稻的收購價格為1.8元/公斤,優質稻為2.4元/公斤,到10月下旬,普通稻和優質稻的收購價分別下降0.1元/公斤,如今大批水稻開始上市,而哈爾濱、綏化等老稻區的價格僅為1.64元/公斤左右,東部三江地區、佳木斯的收購價格只有1.56元/公斤左右。玉米還沒有脫粒,沒到大批量上市的時候,目前乾糧車板價在1元/公斤左右,與去年同期比處較低水平。

    糧價變化的背後是市場供求的變化。在中央一號文件及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惠農政策鼓舞下,今年我省及國內各產區糧食產量的增長都大大超出年初的預計,世界糧食也屬大豐收,一改去年普遍欠產的情況。據10月12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最新公報,全球谷物產量比上年增長8%,特別是小麥,產量上漲11.7%,是45年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玉米產量增長10%以上;稻米產量調增2%左右。全球性的糧食豐收導致了國際糧食市場價格普遍下降。以大豆為例,大連期貨市場11月份期貨大豆報價最低降至2750元/噸,折合2.75元/公斤。這樣的價格,基本上相當於目前該省大豆2.5元/公斤的收購價。因此,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我省糧價很難再高。

    今年黑龍江省不僅糧食產量高,而且質量也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田間普查結果顯示,水稻基本上都是等內糧,其中一、二等稻的比重分別比上年增加18.3和11.8個百分點,三等以上的稻子多達95.5%。玉米的平均水分為28.1%,比去年低4.7個百分點;其中一等佔20.7%,比去年提高9個百分點,二等佔38.3%,比去年增加6.9個百分點,等內玉米總量為92%以上。『這樣好的糧食,如果價格適當,豐產豐收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從目前的形勢看,做好銷售文章對種糧農民的增收就很關鍵了。』對今年的糧食銷售,業內人士非常關注。

    交易欠活躍,觀望心理重

    糧價的持續回落令今年的購銷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記者從省糧食局了解到,到12月1日,全省水稻的收購量為78萬噸,日購量比較平穩,沒有高峰出現;多元糧食購銷主體雖然入市較早,但收購量也不是很大。一些收購企業和糧商則反映,往年大豆收購在我省基本上就是一個月的事,很集中;今年大豆收購量明顯偏少,進度偏慢,糧商入市慎之又慎,根本沒有收購熱潮出現。玉米受市場行情和取消出口補貼的雙重影響,目前收購量只有一二十萬噸,以往每年這時候都會收購100多萬噸。

    進度與收購量的變化僅是表象的,更主要的是今年在黑龍江省,不論是農民售糧、還是經營者入市,心態和行為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於受去年大豆、玉米後期走勢漸挺,尤其是大豆創下歷史最高價位的影響,目前大多數農民對今年的糧食價格的走勢感到茫然,期望的心理價位普遍較高,惜售心理較重,一些農戶寧願暫時借錢花也不願以當前價格售糧。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民普遍認為大豆價格在2.8?2.9元/公斤之間比較合理;而水稻種植戶的心理價位平均為1.8元/公斤以上。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農民並不急於出售糧食。這與免交農業稅政策的實施直接相關。往年這時正是農村征收農業稅的時候,農民都急於變現,賣了糧好交稅、還貸款;今年農業稅取消了,有還貸款任務的農民只是一部分,賣幾袋子大豆、磨幾袋子水稻就可以還上,所以很多農民並不急於賣掉手中的糧食,而是看價格變化,伺機銷售。

    『收糧、囤積、再找買主。』這是在黑龍江省重復多少年的糧食經營模式,但今年,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因素改變了它;取而代之的是:謹慎入市、淺嘗輒止、樂於代購。省糧食局農村處處長呂朝文告訴記者,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來說,過去主要按政策收購,今年則主要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所以對市場行情,自然格外重視。而過去國家有保護價,這個價格會起到一個市場風向標的作用,如今國家只對水稻公布了最低收購價,由於目前沒有市場水稻價格高於國家公布的最低收購價,實際還沒有啟動最低收購價政策;其他品種價格完全靠市場形成,企業判斷行情的難度由此相應加大。為規避風險,許多企業都喜歡代購、代儲,而對自營小心謹慎;出於同樣心理,國內糧商也多是觀望,不輕易入市。絕大多數糧食商販處於一種『上線要多少,下線收多少』的訂單式收購方式,其價格也是上線來確定,即省內、外客戶確定購買價格和購買數量,滿足數量要求後即停止收購,自己不再進行囤積。

    私營糧商崛起,售糧要講技巧

    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一批擁有相當資金實力、倉儲能力和相對穩定的省內外客戶、常年從事糧食購銷活動的私營糧食購銷商浮出水面。他們因實力強、規模大而區別於糧販;他們因在糧食流通領域中日趨活躍,而正逐漸成為糧食流通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據調查,在該省許多糧食產區,一個鄉鎮就能聚集幾家甚至十幾家糧商。如青岡縣永豐鎮,全鎮共有9家私營糧商,在糧食購銷高峰期,平均每天外運糧食200多噸,一年購銷糧食1萬多噸,有的大戶一家就購銷2000噸。五常市水稻主產區民樂朝鮮族鄉,有11家私營水稻加工銷售企業,其中上規模、擁有自己品牌的就有6家,通過他們的水稻收購、加工、銷售,不但使本鄉水稻順利銷出,還帶動周邊鄉鎮的水稻也賣上了好價。據省農調隊對120戶種糧農戶的調查顯示,有92.5%的農戶表示願意將糧食賣給私營糧商,其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方便,在家門口就可以把糧賣出;二是把握可靠,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三是農民認為私營糧商之間競爭激烈,把糧食賣給他們的過程中,農民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都比較大,成交價格也比較合理。

    就在糧食收購大軍已經變化多多的同時,糧食出售大軍即農民卻沒能及時跟上形勢的變化。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農民遠沒有認識到,熟知糧食市場行情也是確保增收的有效途徑,沒有主動去認識糧食市場、參與糧食市場,在銷售環節增收的文章做的還很不足。

    當前在黑龍江省,絕大部分農戶是通過小商販和糧庫的報價來了解糧食價格信息的,除此之外對糧食供求狀況、省外糧食價格甚至是縣外糧食價格變化趨勢都不甚了解,對糧食價格走勢的預測更缺乏橫向參照系,單純以本地區縱向價格,即往年價格來參照今年糧食價格。他們對當前糧價合適與否的判斷方法往往是去年這時候啥價,前幾天啥價,比較之後,決定是否出手。由於信息量小,信息面窄,很容易錯誤估計糧食價格走勢,錯過了賣糧的大好時機。

    省糧食局計劃處副處長潘昇說,過去有國家定的保護價,農民即便不研究市場也能賣差不離兒,而如今市場、價格全放開了,購銷也自由了,你再自己心裡沒底兒那可就容易吃大虧了。我省現已實行新的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對省內糧食有多少、儲存在哪裡、質量、價格怎樣這些信息都要搜集,目的是適時分析糧食價格走勢,對外發布。從省裡的重視程度就可見市場行情對增收的重要,希望農民朋友一定盡快轉變這一觀念。

    『存糧食就是存錢,什麼時候用錢就什麼時候賣糧』,『只要不缺錢用,糧食就不賣;缺錢的時候,貴賤都賣』。走村入戶,這樣的話會經常聽到,甚至還有的人家上年的糧食留到現在。它們暴露出該省農民在市場意識上的另一個差距:沒有把糧食真正看成是商品。商品只有在它最完美的時候纔能賣上好價,陳豆子和新豆子能賣一個價嗎?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