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16日電 11月1日,某大學的公告欄上赫然張貼出了一封署名為『一位辛酸父親』的來信。信中,這位父親講述了他的辛酸經歷——自從兒子上大學後,便無視父母的操勞,肆意地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一時間,這封普通的家書迅速地刺痛了整個社會,撞擊了無數大學生的心靈。誰造成了這位父親的辛酸?當我們還在為這樣的疑問苦苦搜尋答案,還在為那位『辛酸的父親』抱屈鳴冤時,一個更加讓人心寒的個案真實地出現在了我們身邊,兩個更為『辛酸的父親』走進了我們的視線。
因貪圖享樂,黑龍江省某知名學府的兩名大四學生竟然鋌而走險,精心策劃了一起荒唐的『捉奸案』,敲詐該校一研究生3萬元!近日,當地法院公開審理了此案,24歲的陳亮和田元因敲詐勒索而不得不過早地告別大學校園,在高牆鐵窗之內度過5年的牢獄生涯……
別人用行李箱,自己拎著帶補丁的麻袋;人家用手機、電腦,自己只能鑽機房和話吧——打工賺錢,只為掩飾自卑與衣著的寒酸。
2004年9月,當高考的最後一絲懸念被揭開後,幾乎是在同一天,陳亮和田元接到了黑龍江省某重點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那一夜,兩個家庭因喜悅而無法入睡。那一夜,兩個家庭更因現實的窘況而失眠。
田元的母親一直臥病在床,而父親剛剛下崗;陳亮的父母則是地道的農民……正當兩人為學費擔懮的時候,在開學的前一天,他們還是從各自父親的手中接過那筆帶著體溫的學費。而這筆錢,父親足足跑了近半個月,幾乎借遍了所有的親戚。
『爸,我一定會好好學的!』這是陳亮和田元心底曾經和所有寒門學子一樣的聲音。然而,在報到的第一天,他們就感到了因貧富差距而帶來的不適——同學們大多衣著光鮮,手裡都拖著各式各樣漂亮的箱包,而他們用的則是麻袋,幾塊補丁尤為紮眼。
也許是因為同樣的家境,同樣窘迫的現狀,陳亮和田元很快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進入大學,一種前所未有過的自卑感苦苦地糾纏著他們,急於改變現狀的浮躁心態應運而生。陳亮說,那時他上課經常走神兒,腦子裡全是校園裡關於某學生一夜暴富的發跡傳聞。在大一的下學期,兩人開始為一些企業派送產品,每月終於有了100多元的微薄收入,這也讓他們漸漸地在同學面前抬起了頭。一次,一位同學過生日,兩個為了不跌份兒,將一個月的薪水全隨了份子。
2002年春天,陳亮和田元認識了本學校的研究生鄭林。鄭林的家境也不是很富裕,但他常常利用課餘時間打工,或是做一點小買賣,身上的名牌服裝和手機都是他自己賺來的。鄭林侃侃而談的『生意經』,讓陳亮和田元『茅塞頓開』。在鄭林的幫助下,田元和陳亮開始學著自己做一點小生意。沒多久,陳亮和田元的賬戶上分別有了第一筆存款,竟然有800多元!
喝酒、賭錢、洗浴中心瀟灑,一夜消費4000多元!——浸染污穢毒素,校園能人成了五毒學子。
『會花錢纔懂得賺錢!』這讓他們暫時地忘卻了家中含辛茹苦的父母。2002年6月,田元開始與一位女同學處起了朋友,而陳亮則通過上網認識了社會上一名叫小麗的無業女孩。在外面打工,陳亮和田元又認識了許多社會上的『新朋友』。應酬增多,花銷日益增大,一個月僅有的幾百元收入只幾頓飯就吃掉了,每每這時,父母纔是他們真正的自動提款機。陳亮的父親,有了頭疼腦熱決不去看醫生,寒冬臘月卻穿著一雙快掉底兒的破棉鞋。可兒子還是不遺餘力地朝他要錢。家書是越寫越短,打電話的內容也總是『濃縮』成了這幾個字:『爸,我又沒錢了!』漸漸地,父親陳萬財竟摸到了『規律』:『兒子每次打電話,都是要錢。所以,只要他一來電話,我的心就會一沈。』因為處了女友,田元向父親伸手時似乎理由充分。而他節衣縮食的父親,只得把他的生活費從每月500元漲到了1000元……
父母們萬萬沒想到,他們還為生活疲於奔命時,兒子卻在學校這邊過起了驕奢淫逸、紙醉金迷的生活——出入高檔飯店、KTV、洗浴中心。曾有一次,陳亮和另外兩個朋友『一條龍服務』下來花去了4000多元。這4000多元,是他半年的學費,也是父母忙碌一年的全部收入。而為了掩飾所有揮霍,兩人對父母一直采取哄騙態度。
只要一打電話,就編造各種借口要錢——今天買資料,明天參加補習班;因為沈溺於在學校的生活,他們很少回家,即使過年也僅待十幾天就以學習太緊為由趕回學校;更具戲劇性的一幕是,陳亮每次回家總要換掉身上的名牌,換上父母為其准備的舊衣服以便向父母哭窮……
紙醉金迷的生活,透支著他們的身體,也摧毀著他們的靈魂……
債臺高築鋌而走險,半年敲詐3萬元!——前程盡毀,『美人計』害人又害己。
在這種特殊的校園生活裡,兩人樂此不疲,學業可想而知,好在經過一次又一次補考兩人終於熬到了大四。幾年中,除了蒙騙父母外,兩人也在同學和老師面前極力掩飾自己全部的劣跡。除了社會上的朋友,很少與同學來往。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兩人頗有能力,只不過經常夜不歸宿。年初,田元還與南方一家企業簽了合同,月薪3000元。
上了大四後,很多學生外出實習,學校對畢業生的管理相對寬松,少了約束的陳亮染上了賭癮,開始將大把的時間與金錢扔在賭桌上,並很快成了一個職業賭徒,不再打工賺錢。越輸越賭,越賭越輸,雙眼腥紅的他開始不斷地找田元和鄭林借錢。鄭林前後共借給他7000元,而田元也有6000元之巨!
隨著畢業典禮的倒計時,為找工作四處奔走的鄭林急需用錢,可陳亮哪還有還款能力。走投無路的鄭林撕去了朋友的情面,以債主的身份經常用言語敲打陳亮。而田元的心底,也有了一種莫名的擔懮,那筆錢如果陳亮還不上,他這個學期的日子同樣不好過。一時間,3個昔日好友陷入一種復雜的債務糾纏中。
鄭林的一次次催債,讓陳亮有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慌。他想來想去,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湊齊錢還債,正道走不通的陳亮開始琢磨起邪門歪道。
今年3月,陳亮看到漂亮的女友曉麗計上心來:鄭林有錢,何不利用曉麗敲鄭林一把。當陳亮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曉麗後,曉麗沒有反對。可這計劃還需有幫手,陳亮選擇了田元。一開始,田元執意不肯,可陳亮卻告知,只有幫自己的忙,纔有可能還上欠他的那筆錢。權衡再三,田元衝破了最後一道理智防線。於是,3個人開始精心策劃起這起震驚校園的『捉奸案』。
3月17日,陳亮約出好友田元和鄭林吃飯,輪番將鄭灌醉後,陳亮在某賓館開了個房,隨後趕到的曉麗按照布置好的計劃鑽進了鄭林的『被窩』。隨後,陳亮進入該房間捉奸在床。次日,田元以調停者身份找到鄭林,讓鄭林拿錢平息此事。錢未追回來,自己卻跌進朋友設的陷阱,還有4個月就要研究生畢業的鄭林氣憤之餘,更多的是恐懼。為了自己的前程,為了息事寧人,這位一向成績優異的研究生漠視了法律,也讓自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在接下來半年中,鄭林先後4次被敲詐了3萬元,而這筆錢全是其向導師和同學借的。直至案發,陳亮和好友們已經將贓款揮霍得所剩無幾。今年9月,經過一番思想斗爭的鄭林,在向警方出示了證明自己被敲詐經過的錄音帶後離開了校園。雖說他依然有著美好的前程,然而這起遭遇無疑為其未來的事業投射了沈痛的陰影……
當兩個昔日的天之驕子為這一切痛悔自責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則沈浸在另一種巨大的悲痛中——陳亮的父母,那對忠厚老實的夫婦,說啥也沒想到曾經帶給他們無限榮耀的兒子,竟然會讓他們嘗盡屈辱與辛酸;田元的父親手裡握著兒子的工作合同書欲哭無淚,他恨兒子更恨自己沒能早一點了解兒子在校的情況,一味兒地縱容兒子最後害了他。老人還告訴記者,他准備和妻子搬家,到一個沒人認識的地方,因為兒子的事兒已經讓他和同樣要強的妻子顏面無存……(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編後——家庭、學校和社會難辭其咎
兩位大學生的墮落軌跡,令人嘆息!盡管它是無數優秀大學生中一個極端的個案,但它卻觸發了人們對大學生倫理觀念、感恩意識及家庭教育狀況的沈重思索!
陳亮與田元踏進校園時的最初表現,代表著相當一部分貧困學生的共同心態——上大學之前,雖然家境貧寒,但由於學習成績卓越,貧困學生還是受尊重和心理平衡的,但一旦進入大學後,大家都是學習上的精英,貧困學生突然間感覺自己的優勢蕩然無存,自卑感油然而生。在窮學生和富學生中間,金錢劃出一道裂痕!而暴露在陳亮與田元身上的最大問題就是他們不能正視貧富差距這一現實,他們對大學產生了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感覺時,就用有形消費來填補無形的心理空虛。同時,我們清楚地看到,雖然家境清貧,可兩人的父母一直在竭盡全力地供他們上學,從這個意義上說,兩人沒有任何理由去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與那些因貧困而輟學從而失去上大學機會的同齡人相比,他們得到的一切已經太多了,已經難能可貴了!此時,我們又不得不審視和置疑兩個年輕人所經受的學校教育。家長們有這樣一個普遍的共識:中小學是平日最辛苦、最受罪、思想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而到了大學,紀律和學習壓力越來越小,管理上的真空對學生的約束更為寬松。孰不知,從中學到大學這一過渡時期,是學生面臨的第二次斷乳期,此時由緊至松的學校教育,無疑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間,而此時,學校教育上的任何失誤都將帶來嚴重的後果。然而,透過本案,我們不無惋惜地發現,當陳亮與田元經常夜不歸宿、在校外吃喝嫖賭瘋狂揮霍的時候,居然連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毫不知情,那麼,學生家長們在案發後一頭霧水的情形可見一斑!
值得反思的還有父母們。中國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太愛包辦,正是他們毫無原則的溺愛纔『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且獨立意識很差的孩子。同時,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大學後教育脫節,只顧一味地保障物質上的供給,而忽視了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以及人格的培養,這在陳亮和田元的父母身上,表現尤為突出,由於身處僻遠地區,眼界狹窄,他們已經跟不上外面世界的節奏,更無法洞察孩子身上的變化。父母的責任,不該是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
從劉海洋到馬加爵,整個社會已經意識到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重視大學生智商的同時,更要注重他們情商的培養。面對陳亮和田元這樣的『不孝子』,辦案的法官認為,他們幾乎進入了情感疏導的荒漠,再多的批評和指責都不如全社會行動起來給他們補上情商教育這一課。只有整個社會把德育工作者當作常規軍,而不是消防隊或救火隊的話,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