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6日電 紅瓦、綠樹、碧海、青山……美麗的山海之城青島,足以讓每一位游客心醉神迷。然而,對有志到此興業的投資者來說,這些還略顯『片面』和『單薄』,在他們挑剔的眼神中,獨特的區域、政策優勢,躍動的經濟活力和優而又優的發展環境,纔是這座聲譽顯赫城市的真正魅力所在。
基於天然造就,歷經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青島成為了一個港口城、品牌城、海洋科技城和開放城。輝煌面前,青島人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堅持發展拉動、規劃先導、生態標准、突出特色、經營城市、綜合平衡和科學管理的原則,傾力打造讓群眾滿意、讓上級滿意、讓客商滿意的發展環境。他們借鑒美國西海岸『組團發展』的城建模式,建起了城市快速通道、海底世界、濱海步行道等景觀工程;投資12.5億元改造了流亭國際機場;夯實水電氣暖、山體復原、中水回用等基礎設施;通過完善全市電子政務平臺建設,實現了科學決策服務、電子郵遞、部門內部無紙化辦公、網上會議和實時協作、政務公開;全市黨政機關享受副省級醫療待遇的乾部僅有4人,卻有27位企業家享受這一待遇。日益優化的環境,使青島的個體工商戶增至23.6萬戶,民營企業發展到5.86萬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和10億元的企業分別達到148戶和13戶,預計今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額38億美元。
『窺一斑而知全豹』。青島猶如一面明鏡,照亮和折射出了滬魯兩地在改善投資環境,加快經濟發展中的新觀念、好思路和實措施。
在經濟學家眼裡,環境就是競爭力,環境能出生產力。近年來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已充分表明,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環境經濟和項目經濟的發展。而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的重任又責無旁貸地落到政府頭上,政府職能轉變的快慢成為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的關鍵。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喊出建設『平安山東』的口號,提出圍繞加快發展,大力營造團結奮進的人文環境、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誠信法治的市場環境、務實高效的服務環境、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
上海市今年大力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總體要求,增強公眾關注程度高、公益性強、公共權力大的15個重點部門的行政透明度,這一規定於5月1日實施以來,令百姓和投資商拍手稱快、交口稱贊。
12月7日上午,在佔地25平方公裡,花紅柳青、水波瀲灩的花園式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中興通訊集團行政總監胡韻自信地介紹著中興發展規劃。介紹中,她懇切地捎上幾句感激話:『張江園區為引進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給員工增加了生活設施,解決了吃、住、用、行等難題。我們原來在浦西住,不方便,他們通過協調政府和社會各方,分高中低各檔解決了我們的住房之懮。有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錢,張江老總就親自過問,通過政府和園區補貼,提供了每米兩千元左右的住房,住進以後又建商業機構,年底馬上要開公交線路……現在,大家心裡美滋滋的,乾勁特別足。』
是什麼成就了這種美妙?當然離不開上海改善環境的高瞻遠矚和務實創新。今年以來,上海市委有關經濟工作的專題調研就有十餘次。1月份,上海電氣集團65億元優質資產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借助產權交易市場平臺,廣泛尋求戰略投資者。國資管理部門態度明確:改革模式不拘一格。一石激起千層浪,上海控股集團層面產權改革序幕全面拉開,輕工、紡織等行業紛紛行動,探求改制新招。
上海的一項服務業調研發現,上海服務業的『腿』不是短在總量上,而是短在發展層次上,短在發展環境上。11月上旬,一份著眼於對接全球服務業轉移趨勢的《上海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綱要》應時『出爐』,明確提出要大力突破環境『瓶頸』。一時間,金融業、文化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會展旅游業、信息服務業……一大批項目蓬蓬勃勃醞釀開來。
走申城,訪齊魯,兩地改善軟硬環境的大膽實踐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就是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它各種手段管企業、市場管不了的事情,就是要創造條件搭建舞臺,通過創造良好的舞臺和環境讓企業健康發展,而不是直接去乾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在山東煙臺,記者了解到,該市從2002年開始,每年年底向社會各界發放1萬張評議票,對市直部門和窗口單位進行無記名投票,對排在前10名的表彰獎勵,排在後6名的批評懲誡,整改措施在媒體公布。煙臺對『衙門』裡的人苛刻,對投資者卻格外親。為解決投資者的子女入學難,他們專門提高了27所小學的設施和配套水平。在山東濰坊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看到一份有獎舉報公告,公告稱:對舉報的『三亂』行為,一經查實,屬於單位行為,領導免職,屬於個人行為,個人免職,對舉報者給予3 5萬元獎勵。齊魯之行,記者切身感受了山東人待客的坦誠、熱情。青島市政府接待員尼可安為了照顧考察團吃飯、住宿、乘車,常忙得滿頭大汗。向他致謝,老尼笑了:『解決困難,是我們的責任,青島要讓來過的人念念不忘,要讓投資的人成本最低,心情最舒暢,辦事最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