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0日電 伊春的王海燕,是經營所的一名下崗職工。『當年,我想搞養殖,可連只羊都買不起……』往事重提,她潸然淚下。如今,在她所在的西林區乾部幫扶下,她養牛121頭、養羊263只,擁有飼料田1100畝、養殖廠房300平方米、釀酒廠一個,一座集種養加於一體的『海燕牧場』粗具規模。她因此成了全省『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中脫貧致富的典型。
伊春扶貧解困始於1996年末,至1999年末為首輪。這一輪,伊春確定的7484個被幫扶戶有5905戶如期脫貧。2000年初至2002年末為第二輪,9864戶被幫扶戶中有9599戶如期脫貧,脫貧率達97%。2003年初至2005年末為第三輪,2250戶被幫扶戶中有33戶與市級領導結成對子,有676戶與處級領導乾部結成對子,有635戶與科級乾部結成對子。如今已有1788戶實現脫貧,脫貧率為79%,超出計劃9個百分點。
扶貧解困,伊春探索出了『承諾』、『寫實』、『聯系卡』、『三方簽字』等制度。即:幫扶人對被幫扶戶,要有脫貧時間承諾,未實現承諾者,不得提乾,並取消當年獎金;幫扶人需如實填寫為被幫扶戶辦了哪些實事,並由被幫扶戶簽字認可;被幫扶戶持有幫扶人的聯系電話,有困難可隨時找幫扶人協調解決;被幫扶戶是否已達脫貧標准,先由幫扶人認定,後由被幫扶戶單位認同,再由被幫扶戶認可。伊春還把扶貧解困納入『一把手』工程,層層簽訂責任狀,采取一票否決辦法。
措施得力,真心實意『結窮親』、『進窮門』也就成了各級乾部的自覺行動。
這個市的豐麗林場,共有5個貧困戶。市裡公布扶貧解困制度後,場黨政班子成員當即與5個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5名班子成員,先為他們籌措啟動資金,後為他們解決生產所需物資,又為他們減免地稅,還給了他們10條優惠政策。結果,5個貧困戶當年實現收入4.8萬元,全部達到脫貧標准。
作為資源型城市,伊春扶貧幫困擔子格外沈重。但這個市化壓力為動力,在扶貧解困工作中創造了多項佳績:2001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伊春召開現場會,首次在全省推廣伊春經驗;2003年2月,在全國農林水利系統工會全委會上,伊春作為唯一典型介紹了經驗;在全省第一輪扶貧解困工程檢查驗收時,伊春是全省唯一的免檢單位;2003年,在全省第二輪扶貧解困工程動員大會上,伊春的王海燕作為惟一的脫貧致富典型作了經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