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21日電黑龍江的民辦高等教育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一批民辦高校也隨之茁壯成長起來。但是,真正叫得響的名牌民辦高校卻少而又少。18日,前來參加黑龍江省首屆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論壇會的一些專家指出,和全國民辦高校相比,我省絕大多數民辦高校還停留在初創階段。制約我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有觀念上,規模質量上的問題,也有需要加強政策扶持不到位的問題。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民辦高校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在校生總數加在一起還不到5萬人,全國是140萬,只佔到了3.5%。而2003年陝西民辦高校55所,過萬人的民辦大學就有5所。相關人士說,如何實現我省民辦高等教育的迅速壯大發展,已成為我省民辦高校急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轉變觀念
明確定位
人們都說『吃不飽』是民辦高校最大的苦惱,然而民辦高校自身卻認為,由於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的影響,到如今,我們政府的一些部門,社會的一些層面,在對待民辦教育的發展問題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歧視和忽視的現象,這纔是他們最大的苦惱。
社會上很多人對民辦教育有錯誤認識,甚至有偏見。他們認為民辦學校都是以贏利為目的,簡單地把民辦教育機構與私營企業畫上等號。有人認為最近幾年的普通高校的擴招和擴建,已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認為民辦高校是多餘的,甚至認為民辦高校的存在只會衝擊普通高校的發展。還有人認為民辦教育機構只顧賺錢,辦學質量得不到保證。這些觀念最終導致了歧視與排斥,給民辦學校招生和管理帶來了諸重困難。
黑龍江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普慶說,民辦教育有效緩解了國家教育經費不足的矛盾。民辦教育的發展,實現了教育投資的多渠道,既增加了教育投入,擴大了教育資源,又減輕了國家財政的負擔,同時拉動了一方內需,激活了一方經濟;民辦高等教育是自由選擇的教育模式,民辦高校除了及時開設社會急需、而公辦高校不能滿足的專業之外,它的多元化辦學模式、辦學特色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和市場對人纔培養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也使民辦高等教育具有了存在和發展的獨特價值;民辦教育不花國家一分錢,增加了教育供給,減輕了就業壓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培養了人纔;民辦教育打破了政府包攬辦學的單一格局,有助於促進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共同發展。事實證明:發展民辦高等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必須。
但有專家也認為,我省民辦高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中,有的對民辦教育發展規律認識不足,對辦學思想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有的學校多少年一貫制的低水平辦學、有的學校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等。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打造名牌民辦大學,無疑是民辦高校今後發展的方向。
發揮比較優勢
培養復合人纔
制約黑龍江省民辦教育發展的內在因素主要是學校內部因素,也就是辦學人的問題、生源危機問題等。辦學人的經歷、素質、水平、辦學指導思想等多方面因素是個直接原因。『辦教育需要錢,但有錢也賣不出一個好的教育。西安民辦高校搞得好,關鍵一點,是有一批具備先進辦學理念的領軍人物。』哈爾濱理工大學遠東學院院長李敬來這樣告訴記者說。很多民辦高校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認識不足,對市場研究不夠,在學校發展定位和特色創建上,缺乏明確的思路。有的學校內部管理不完善,辦學行為不規范,師資隊伍不穩,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有的發布假廣告,搞虛假承諾,搞惡性競爭等等,這些現象嚴重損害了我省民辦教育的整體形象,影響了民辦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近幾年由於普通高校連續擴招,致使民辦高校招生越來越困難,大家普遍感到生源危機。但是為什麼產生生源危機呢?主要是民辦高校沒有辦出辦學特色和質量優勢,創建名牌民辦高校的意識薄弱。
外部因素則是對民辦教育發展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缺少首創精神;政策扶持不夠。這些都妨礙了名牌民辦高校的產生與我省民辦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黑龍江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已引起有關人士及專家學者的關注。
黑龍江省民辦高校多數學校規模小,水平低,特色不突出,競爭力不強。因此,民辦高等教育想要加快發展,就要增強我省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從現在起,就應面對挑戰,加強自身建設,強化自律,樹立形象,提高管理水平,不斷打造誠信教育,突出特色,形成強勢品牌。首先,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實好《民辦教育促進法》為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加強政策宣傳,使民辦教育逐步得到全社會的廣泛理解和認同。其次,要依法加強管理,要盡快建立科學的督導評估體系;提高民辦教育的社會公信力,努力打造誠信教育。再次,要科學定位,發揮優勢、展現特色。當前,要立足於老工業基地振興,把人纔培養目標和規格定位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纔上。第四是,創辦質量較高,特色突出的專業。哈爾濱華夏計算機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宋春林告訴記者說:民辦高校要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要招得進來,教得出來,分得出去。目前我省數控、軟件專業的人纔奇缺,我們民辦高校就要發揮船小好調頭這一優勢,搞『訂單式』培養。第五是辦好民辦高校,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出口引導入口,以就業引導培養,並要積極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第六是要『外引內聯』,改善條件。對於那些辦學條件差,沒有特色、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學校而言,建議這類學校應盡早通過聯合、合並、轉型等多種形式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