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27日電 哈爾濱市依蘭是個偏遠縣,距離哈爾濱275公裡。依蘭原來是個經濟落後縣,經濟總量在原12縣(市)中居後幾位。依蘭原來是個貧困縣,兩年前財政收入僅8000萬元。然而,依蘭現在變了。今年1至11月份,依蘭縣財政收入完成1.48億元,剔除農業稅免征等因素,完成年預算的105%,到年底可比去年增加收入5000萬元。按照同樣的計算方法,依蘭縣財政收入恰好連續兩年遞增5000萬元,在全市各縣(市)中增幅最大,等於兩年再造了一個依蘭。
依蘭財政收入如何在兩年時間裡擺脫落後局面?縣域經濟怎樣實現跨越式發展?
工業復蘇活財政
依蘭工業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90%以上企業關停破產,5000多名職工下崗。1998年以來,全縣工業總產值5億元左右,稅金僅為500萬元左右,工業經濟滑到了最低點。
縣域經濟要發展,不救活工業就沒有希望。依蘭首先對全縣的工業企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使浸油廠、紡織廠、啤酒廠、糖廠等一批可重新盤活的企業重現生機。
面對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良好契機,依蘭縣將184個前景看好的工業項目編入縣級規劃,其中22個重點項目已通過市專家組審批,有12個重點項目已納入省級重點項目規劃,新增年產25萬噸甲醇、煤矸石煉油、動力轉向器等3個項目已獲國家批准。
兩年來,依蘭縣支持和扶持重點工業企業新上項目7個,新增產值3.85億元,稅金4100萬元。
依蘭煤礦投資5000萬元的露天礦擴產項目,投產一年來新增煤產量30萬噸,創稅646萬元。哈爾濱氣化廠投資1500萬元新上的14萬噸甲醇項目,年產值1.1億元,稅金1000萬元,投產兩年多來創稅2400多萬元。科技實業公司投資5500萬元新上的燃料油項目,年產燃料油4萬噸,產值9000萬元,稅金1000萬元,投產一年來已創稅750萬元。哈飛轉向器廠投資1000萬元的產能擴建項目、華潤新三星依蘭分公司的分裝項目,使這些企業在規模擴張的基礎上,實現了增產增效,年新增稅金達到300萬元以上。在重點企業的帶動下,依蘭縣以煤化工、食品、建材、紡織、電力、醫藥、機械加工為主要門類的縣域工業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工業經濟逐年遞增。2003年全口徑工業稅實現4500萬元,同比增長21.6%;今年1—9月份工業稅金實現3750萬元,同比增長75%。
旅游一子活全盤
5年前,依蘭借山水搞起了漂流,奠定了依蘭旅游產業的基礎。
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對6大類、49個基本類型、200多個旅游景點進行資源整合。他們打破傳統觀念,吸納民間投資,興建了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園遺址。政府在沒出一分錢的情況下就打造出了依蘭旅游的『黃金點』,極大提高了依蘭歷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在旅游規劃上,依蘭縣建立了總體、區域、重點景區和一般景區的四級規劃體系,形成了以巴蘭河漂流為龍頭,以丹清河省級風景名勝區建設為重點,以縣城歷史文化為中心,以兩江兩河流域景區建設為支橕的『太』字形旅游發展新格局,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古城文化區、巴蘭河漂流區、四塊石景區、原始森林冰川峽谷等四大旅游景區。
在旅游的特色開發上,依蘭除了開發以巴蘭河漂流為龍頭的自然生態游和以徽欽二帝坐井觀天園為重點的歷史文化游外,還突出開發了宗教文化游、采摘游、農業觀光游等項目,成功實現了東山公園開發建設的主體轉換,投資400萬元建設完成了仿古長城、東山大佛、倭肯哈達洞等景點建設,夯實旅游的基礎設施。
2002年以來,全縣共接待游客88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2.6億元。旅游業的興起拉動了非國有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商貿流通、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競相發展,旅游業帶動相關產業為財政增收1300萬元。依蘭縣已作為夏季生態旅游的龍頭成為引領龍江潮流的旅游強縣,旅游富了一方百姓,活了縣域經濟整盤棋。
龍頭帶活產業鏈
農業是依蘭的立縣之本,縣域經濟要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作為全國500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依蘭全縣38萬人口25萬是農民。如何增加這部分人的收入成了縣委一班人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依蘭雖是經濟窮縣,卻是資源富縣,全縣耕地254萬畝,人均10畝,農業結構調整空間大。縣委、縣政府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分析國內國際市場行情,從本地實際出發,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確立了農村經濟發展戰略。在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和畜牧業發展上,形成了以巴蘭河精潔米、義龍山野菜、綠帝牌大豆、森寶山野菜為龍頭的品牌,並獲得國家A級綠標,綠色種植面積從無到有已發展到現在的30萬畝。
按照省、市委提出的『主輔換位』的要求,依蘭縣加快對畜牧業的扶持力度,啟動了萬頭『黃改奶』工程,黃牛飼養量已由2002年的11.9萬頭發展到現在的14.9萬頭。絨山羊、肉羊飼養量由2002年的16萬只發展到現在的21萬只。全縣僅養殖業一年就增收1.8億元,人均增收73.9元,全縣畜牧業產值達到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
按照省委振興大豆經濟的工作要求,依蘭縣把發展大豆作為種植業調整的主攻方向,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全縣220萬畝糧食作物中,大豆佔173萬畝,佔77%。他們還引導農民進入期貨市場,使農民的人均收入有了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