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月3日電 1999年,我國高等院校第一次進行大規模擴招,2003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有份工作,哪怕它並不是自己的最佳理想』,成為很多大學生最實際甚至是奢侈的想法。轉眼間昔日的天之驕子走入社會已一年多,記者近日采訪了一些就業後的大學畢業生,發現他們的一些思想動態值得關注。
不善人際交往,常感孤獨無助
大學生畢業後告別了寢室的集體生活,多數開始自己租房居住,一個人漂泊在城市裡,他們常感到孤獨無助。
王鯤和李立的家都不在哈爾濱,當年都是擴招上的大學。他們告訴記者,畢業後選擇哈爾濱,就是想過一種輕松穩定的生活,但工作後,他們再也找不到大學時代那種自如、踏實的感覺。
『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幾乎窒息了,』王鯤形容道,『工作與我在大學裡想象的一點兒都不一樣,單位裡的人際關系比想象的要復雜很多倍,通常是你頂頭上司說一個意思,而上司的領導又說一個意思,我更多的時候是迷惑,搞不清楚自己該聽誰的。而最可悲的是自己竟然沒有一個可以訴說、可以交流的朋友,沒有人告訴我究竟該怎麼做。』
記者問,遇到問題是否可以和父母交流。王鯤笑了:『自己當初既然選擇留在這個城市,就不可能再給他們增添煩惱了,盡管現在常感到孤單無助,那也得自己扛。』
李立也說,自己上大學已經花了父母很多錢,現在不能再給他們添任何麻煩。雖然已在這個城市工作一年多,但王鯤和李立還認為自己是外地人,『在這裡沒有根基。』
工作不如意,意志消沈
很多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發現所從事的工作並不如自己想象的一樣時,很快就感到落寞,意志變得消沈。
東東大學畢業後,父母費了很多心思纔把他安排在哈市一家大型建築集團,可他上班不到一個月就後悔了。『別的不說,我現在的工資一個月纔600元,去掉房租也沒剩下什麼了。』現在父母每月還給他郵1000元生活費。他告訴記者:『我感覺活得特別窩囊,無論是在父母面前,還是在自己女朋友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他說:『自從工作後,我一直煎熬著算日子,慢慢地,我大學時代的理想和夢想都灰飛煙滅了,我現在什麼都不想,就想賺錢,讓父母不用再為我操心。』而他現在的想法,他的父母一無所知。
不堪工作壓力,性格走向自閉
記者見到李音時,她正在為找新工作而奔波,那將是她畢業後的第三份工作。她以前的工作是給一家媒體寫專版,從企業家們那裡拉贊助。她說,專版欄目的承包人,經常在下屬面前大喊大叫,我們要是弄來錢,他的臉色還好一點,否則他甚至會破口大罵。『在這個人面前,一點人格的尊嚴都沒有了,』李音說,『我一開始只有忍受,現在我實在受不了了,決定出來找工作。』
『我在上大學時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工作以後我發現自己的性格慢慢地變了。』李音自己也很無奈,『雖然做采訪工作,但是我絕不多說一句話,同事都以為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漸漸地,我什麼話都不願意說了。』可能是太長時間封閉自己,李音覺得自己都快不會和別人打交道了。
『一份合適的工作成了我的救命稻草,也成了我最奢侈的想法,如果再找不到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在這個城市裡,我們什麼都沒有得到,反而失去了自己本來的一些東西』,李音懮郁地說。
專家把脈:警惕大學畢業生患上『三無』流行病
針對這些就業大學生的心態,哈爾濱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執行主席張大生分析說,現在挫折訓練的缺失,讓很多大學畢業生患上了『三無』流行病,即無責任、無氣力、無感動。
張大生說,剛剛工作的大學生不懂得如何承擔自己的工作責任,在大學裡形成的自由散漫一時讓他們產生逃避心理。如果在單位裡人際關系處理得不是很融洽,加之如果他在單位遇到一些不公平待遇時,很有可能讓這些學生在大學裡建立起來的『公平信念』在一瞬間坍塌。他會覺得『我再怎麼努力也就是那麼回事』,從而導致沒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就是『無氣力』。
『本來能找到工作已經是這些擴招大學生的幸運了,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卻不懂得珍惜,這就是「無感動」。』張大生說,『因為沒有這份珍惜,所以很多學生雖然都面臨著知識更新的壓力,卻懶得主動「充電」,他會認為,大不了再換一份工作。』
張大生說:『在很多學校沒有系統的人際交往的課程,學生不懂得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當工作以後,接觸活生生的社會關系時,一時手足無措,難免會有種種壓力。出現這些問題,不能單純去怪學生。』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一種讓孩子「馬上報恩」的心態,認為孩子工作以後就萬事大吉了,這實際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希望家長要給這些學生一些時間,要主動和孩子聯系,避免他們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張大生說,『社會也要對大學生寬容一些,不要一有問題就責備他們,應該想辦法幫助他們。當然,大學生自己要放下過高期望,不要把事情想象得過於美好,剛剛工作有一種挫敗感是很正常的,關鍵要學會如何越挫越勇,永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