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5日電題:愛心是盞明亮的燈 女記者閆阿紅:留下明亮的眼
『我看見了,看見了!』
據中國青年報消息稱,2004年12月13日下午,哈爾濱市的張子麗老人看到了光明。她喜極而泣,與『從未謀面』的女兒緊緊相擁在一起。
在隔壁的病房裡,22歲的大學生許國兵也實現了用『雙眼看世界』的夢想。此前,他的左眼只有光感。
而就在30多個小時前,一位年輕的女記者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留下的眼角膜使這一老一少重見光明。她也因此成為黑龍江省歷史上第一位眼膜捐獻者。
貧困大學生許國兵兩眼噙著淚花說:『阿紅姐,感謝您把光明留給了我……』
閆阿紅,黑龍江省阿城市電視臺記者,年僅34歲。
阿什河畔,3個少年淚流滿面,閆阿紅的骨灰與花瓣一同飄落。他們既是閆阿紅曾經采訪過的對象,也是她生前幫助過的人。
那是1998年,閆阿紅聽說了王子元老人收養3個孩子的故事。老人與這3個孩子非親非故,只因孩子的媽媽出走,父親入獄。
在城市的邊緣,閆阿紅找到了『采訪對象』,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老人沒錢買米買菜,就買最便宜的線米,揀市場的菜葉吃;無力供孩子上學,老人就在家裡掛一個小黑板教孩子識字。
閆阿紅年輕的心靈被強烈地震撼了,《一個老人與三個無家可歸的兒童》的電視專題片問世了,她在片中寫道:『當有些人慨嘆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的今天,王子元老人卻向人們展示了一種不求回報、不思索取的無私奉獻精神,一分社會責任感和一顆金子般美好的心靈。』
專題片引起了震動,社會各界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在閆阿紅的聯系下,市教育局免費收取3個孩子入學。『應該說,作為一名記者,做到這個份兒上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但閆阿紅還是放心不下老人和孩子們的生活。』阿城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何鳳香回憶說,2000年的時候,王子元與孩子們的住房成了危房,一向『做事不求人』的閆阿紅開始『找關系』。專題部主任夏喜林聯系了4噸水泥,閆阿紅『求』平山林場給了一些木材,然後又聯系了一臺卡車。時值初春,當時身體已經十分虛弱的閆阿紅回家換上了棉褲,只身帶車到深山老林拉木頭。林場的職工被感動了,幫她裝了整整一車木材。
阿城二中學生趙紅霞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僅靠雙耳失聰的父親每月200元的收入,怎麼能負擔起7000多元的學費呢?』
閆阿紅知道後,與攝像記者高宏偉邊報道邊向社會各界募捐,而閆阿紅又是第一個捐款的人。至今,許多奉獻了愛心的人,還清楚地記得那篇電視新聞的標題:《愛心是盞明亮的燈》。
如今,趙紅霞已經學業有成,當上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她激動地說:『沒有閆記者,就沒有我的今天,從她身上我懂得了「奉獻」的真正含義,我要繼承她的遺志為更多的人奉獻。』
作為一個記者,閆阿紅在關注民生的同時,也敢於『暴露問題』。她扮成農婦到街頭算命,攝像記者躲在後面的車裡『偷拍』。新聞專題片《精神垃圾誰來處理》播出後,得到市委書記的稱贊,街頭佔卜行騙的現象得到遏制。《眾說紛紜話拉客》、《離衛生城有多遠》等,有力地抨擊了城市的不文明現象。
閆阿紅無疑是稱職的。1999年,閆阿紅勇挑重擔,僅在3個月時間裡就完成了全年30篇的報道任務。就在閆阿紅住院治療的前一天,她還采寫了《玩泥高手———丁敏安》,該片榮獲了哈爾濱市廣播電視學會好新聞一等獎。
2000年,閆阿紅被檢查出患有子宮內膜癌,做完手術和化療後,仍然堅持采訪。朋友都勸她休息,她卻說:『我能堅持一天是一天,因為我喜歡記者這個行當。』
2002年末,閆阿紅病情加重。病中的她非常堅強,學會了繡十字繡,她把一幅幅作品送給關心她的朋友。
2004年11月12日,閆阿紅走了,留下了一雙明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