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0日電如今76歲高齡、身臥病榻的我省著名建築專家、規劃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常懷生老人聞聽哈爾濱百年『鐵路房』居住建築群正在做保護修繕規劃的消息後,難抑心中對百年『鐵路房』的眷戀,強烈呼吁:『鐵路房』一定要按原貌恢復,哈爾濱老建築修繕不能再添敗筆了。
9日10時左右,記者在醫院的病房裡見到了常老。常老顯得十分虛弱,左手上插著針管,正在輸液,聲音斷斷續續,低沈嘶啞。記者提起哈爾濱百年『鐵路房』居住建築群正在做保護修繕規劃的消息後,常老一下子好像精神了許多,示意看護人員馬上扶他坐起來。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常老十幾次語塞,不得不飲水潤喉。記者不忍,幾次示意中止采訪,但都沒能如願,足見常老對『鐵路房』的那片深情和對規劃改造方案的殷殷關切之情。
老專家深情回憶老房子
據常老介紹,建於20世紀初期的『鐵路房』建築群是現存惟一保持哈爾濱開埠時期新城住宅區基本原貌的地區,也是全國惟一成片的俄式保護街區。
保護街區裡的老房子不僅精致,而且實用。厚厚的牆壁足有62厘米,冬天凍不透,夏天也曬不透,人住在裡面非常舒服。每戶都有一個小院子,院子裡種滿了花花草草,丁香樹、榆樹和矮籬牆等讓這些房子顯得親切自然。花叢中的房屋也格外精致,這些房子全部是俄羅斯式的磚木結構,木房梁、木天棚、木地板。每家房屋的南側一般都有一個涼廳,用於夏季納涼。涼廳雖小但不單調,上面均雕有歐式的花紋,既實用又好看。
早年的哈爾濱,這種俄式房屋比比皆是,並且與街道的環境十分協調,那時的哈爾濱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洋氣的城市,也是外地人向往的地方。
原汁原味恢復老房子
『「鐵路房」是哈爾濱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哈爾濱百年歷史的見證,要好好保護,盡量恢復其原貌,而不是要用現代的理念去改造它、破壞它。』這是常老對老房子修繕一貫堅持的觀點。
常老說,保護街區裡的『鐵路房』都是原汁原味的俄羅斯式民間住宅,它的存在代表著一個歷史時期。在建設中東鐵路時期,它曾是鐵路職工住宅。多年風雨侵蝕,一些『鐵路房』已年久失修。隨著居住人口不斷增加,老房子周圍搭建了很多私建房屋與倉棚,老房子的重新修繕和規劃迫在眉睫。在今後的規劃當中,要盡量恢復和保存老房子的原貌,把後建的一些建築附件都拆掉,同時賦予老房子新的功用。修繕後的『鐵路房』應該是集旅游、休閑於一體的具有濃郁俄羅斯風情的保護園區。
他提出,百年『鐵路房』切莫重復果戈裡大街的命運。果戈裡大街是哈爾濱的一條百年老街,這條街建於1907年,是哈市早期俄羅斯人聚居的地區。當年的果戈裡大街一派繁華景象,道路兩旁的建築以俄羅斯風格為主基調,路面為方石路。由於年代久遠,街路破損嚴重,沿街建築牆體立面十分陳舊,俄式建築的自然、古朴、典雅的風格已經不復存在,很多建築已經被拆除。復建後,無論如何也難以找回原汁原味的『果戈裡』。
建展覽館展示特有文化
哈爾濱以洋味十足的城市建築聞名遐邇,也因此被選為中國最年輕的歷史文化名城。而百年『鐵路房』又是哈爾濱最早的洋建築,見證了哈爾濱百年風雨歷程。因此,常老建議,在百年『鐵路房』中建一個『中東鐵路歷史展覽館』,展示哈爾濱特有的百年歷史文化。
據常老介紹,19世紀末,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哈爾濱成為中東鐵路的管理中心,也成為東北北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我國北部出口的商埠,那時的哈爾濱還有一些關內冀魯的移民大量湧入,逐漸形成民間村落,使得哈爾濱成為中西合璧、文化多元的特殊城市。
在規劃老房子、開發旅游業的同時,有關部門應在『鐵路房』中選取一個較大規模的建築,將其開闢成歷史展覽館,收納哈爾濱在建設中東鐵路時期的歷史資料和大量學者對中東鐵路的研究資料以及哈爾濱百年發展歷程的歷史資料。
恢復老房子要用當地人
『修長的窗戶、古典的木門、傳統的雕梁……這些都是俄羅斯建築藝術風格的真實寫照,要想恢復老房子原貌,很好地保護它,改造規劃方案必須要讓那些了解老房子、對老房子有感情的當地人去做。』病榻上的常老再三強調這一點。
老房子反映了一個時期的歷史文化,那些與老房子一同成長起來的人,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感悟,只有了解它,纔能更好地恢復它。所以恢復老房子一定要讓當地人去做。外來人、外來的想法與設計不是不好,但也只能是一種靈感的借鑒。
老房子的修繕還應該多聽取老百姓的想法,特別是多聽取那些久居在老房子裡的居民的想法,因為這些原住居民作為百年『鐵路房』的一部分,對老房子最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