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宣傳部調研組 黑龍江文化產業現狀對策
2005-01-10 16:15:1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0日電 日前,省委宣傳部專題調研組提出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今天發表在黑龍江日報的文章對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發展的對策。

    文章分析說,當前制約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思想觀念不適應、管理體制不適應、經營機制不適應、市場體系不適應、政策法規不適應。

    2003年,全省宣傳文化系統文化產業實現收入54.92億元,佔GDP的1.24%。隨著我省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成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文化產業作為為消費者提供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文化力量和物質財富的新興產業,仍然受到思想觀念、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市場體系等方面的制約,嚴重影響了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具體表現在:

    思想觀念不適應。思想觀念滯後是阻礙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具體地說,一是對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認識不清。對文化產業已成為當代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文化與經濟的長遠協調發展認識模糊。二是對文化產業的經濟實體性質認識不清。沒有把文化產業作為獨立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造成相當一批文化事業和產業單位缺乏改革的主動性和走向市場的自覺性。三是對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認識不清。片面強調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忽視或放棄其經濟效益。

    管理體制不適應。一是在政府與文化產業單位關系上,表現為政企不分、管辦不分。黨政領導機關對經營機構的某些乾預過於具體,將『管文化』的職能有意無意地發揮成『辦文化』的職能;國有文化資產的所有者與經營者關系沒有理順,所有權與經營權沒有分離。二是在文化公益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上,界限模糊。大部分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缺乏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文化公益事業單位仍然是單純的社會服務型,自身創收能力很低,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出現了經費短缺、設施陳舊、功能萎縮等重重困難。三是在不同部門所轄文化產業單位之間的關系上,還沒有打破行業壟斷、條塊分割、業務交錯的局面,無法形成對文化產業資源的整合能力。

    經營機制不適應。一是轉制不徹底。相當一部分文化產業單位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法人主體地位不夠明確。國有文化產業單位內部的公益性業務和經營性業務沒有完全剝離,經營性業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公益性業務的附屬項目。二是業態結構單一。由於輔業依賴於主業,且輔業收入多數來自於壟斷經營,使得文化產業實體市場開發和承擔風險的能力一直較弱。三是人事、分配制度不活。文化工作者一般都是享受終身制、工資制的國家乾部,這種制度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結果是大量拔尖人纔流失,跨地區、跨行業優秀人纔無法吸納。

    市場體系不適應。一是要素市場不健全。文化演出市場、文化人纔市場、文化資源市場和文化資本市場尚未建立。二是產品不能適應需求。大部分文化產品的生產只是為了拿獎牌,結果是精品不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不多。三是生產與銷售脫節。缺乏活躍的中介機構、文藝演出經紀人和代理人,多層次、區域性的經營網絡還沒有建立起來。四是市場監管不持久。文化市場大部分時間是靠市場競爭和業主自覺來維持,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和違法經營排擠合法經營效應,常常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政策法規不適應。我省主要有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市場准入門檻過高。習慣於文化行業的壟斷經營,重管輕放,國有文化產業與其他所有制文化產業在地位上還沒有一視同仁,社會資本很難進入文化產業運營,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做大做強。二是文化產業的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法規體系尚未形成,文化經濟資源不能合理配置和順向流動,難以步入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文章對加快發展黑龍江省文化產業提出了對策建議。到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收入佔GDP比重要達到10%以上,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產權明晰,結構合理、集約經營、管理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和市場運行機制,使文化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要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體制創新與機制轉換並進,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活力。

    積極推進體制創新。要按照管辦公開的原則,進一步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四個不變』的原則,逐步建立黨委政治領導、政府依法管理、行業規范自律、企事業單位自主發展的領導體制;努力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由管理系統向管理社會四個方向轉變。要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理順國有文化資產的產權關系。要按照公益性單位與經營性單位相分離的原則,理順文化事業與文化企業的關系。制定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界定標准,把博物館、圖書館等體現公益職能的事業單位界定下來,其他各級各類文化單位都定性為文化企業,或逐步向文化企業過渡。

    深度開發與嚴格監管並舉,通過文化市場的培育,構建文化產業的發展平臺。

    加快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建設。以市場為手段,促進文化領域資本、人力、信息、生產資料等在我省的集聚,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積極構建文化產品營銷體系。把文化產品的營銷作為創名牌、打市場的中心環節和重要任務,真正用好用活省內省外市場,逐步拓展國際市場。加強文化市場的依法管理和有效監控。清理整頓文化市場中的亂收費、亂攤派等現象,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建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規范市場秩序;堅持開展『掃黃打非』工作,清除精神垃圾,打擊文化侵權行為。同時,注重發揮文化行業協會的作用,保證文化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調節總量與調整結構並重,通過產業整合和資產重組,優化文化產業的總體布局。構建文化產業的結構框架。

    重點發展廣播電視業、新聞出版業、文化娛樂業、旅游文化業、會議展覽業等產業。試點興建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推動文化產業的整體昇級。廣泛運用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技術開發各類文化資源,改造和提高傳統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技術貢獻率。

    完善政策與健全法規並用,通過政府的合理引導和有效扶持,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對於由公益性經營事業單位轉為文化企業的,要實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社會統籌政策,妥善解決人員分流問題。對於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的立項,要實行專家論證制度,尤其是對市場需求和消費前景要做出科學的預測和分析,並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對於剛剛步入市場的文化企業,要根據情況給予一定幅度的稅收減免優惠,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貸款。對於實力較強的大型文化企業,要放寬其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產品進出口權。要降低市場准入門檻,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包括民間資本和省外、海外資本投向文化產業。進一步健全文化法規體系。把文化立法與文化領域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決策結合起來,與政府行政性審批改革結合起來,對現行的各項地方性文化法規進行全面的梳理、修訂。

    人纔培養與人纔開發並行,通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構築文化產業的人纔優勢。

    更新人纔觀念。要樹立人纔柔性流動觀念,打破地域和行業界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提高外省、外籍文化人纔在我省的貢獻率。要樹立打造人纔的觀念,注重對人纔的宣傳、包裝、經營。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要適應人員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的要求,全面推行崗位聘用制。加強文化人纔的培訓。制定實施文化人纔教育培訓的中長期計劃,實行全員培訓制度。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