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9日電題:黑龍江『職工自營經濟』記事
十幾年前,黑龍江省八一農場下崗職工李英搞起了運輸業,由於對市場不了解,不僅沒有掙到錢,反而欠下4萬多元的外債。就在她一籌莫展的時候,農場工會組織拿出了近萬元的扶貧貸款給她買來奶牛,幫她在自家庭院建起了養牛場。現在,李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養著68頭奶牛,擁有150萬元資產,年創產值110萬元,利潤45萬元。
??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黑龍江省各級工會組織把發展職工自營經濟作為吸納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幫助困難職工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像李英一樣,現在黑龍江省已經有70多萬名下崗、困難職工在各級工會組織的積極扶持下,依托當地的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優勢發展起了自營經濟,邁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
??『輸血』變『造血』:開發式扶貧的『金鑰匙』
??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和經營體制改革的深化,黑龍江一些行業尤其是農墾、森工、鐵路等行業,大量職工從企業分離出來,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解決職工生活困難、幫助職工走出困境成為了工會組織義不容辭的職責。
??
由於困難職工相對集中,工會組織籌集來的資金、物資有限。森工、農墾等行業工會組織開始把目光瞄向每家每戶房屋周圍的空閑地,組織職工利用當地資源開展了以種植、養殖業為主的『庭院經濟』,其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緩解職工困難,增加職工收入。一時間,雞、鴨、鵝、豬、牛、羊和木耳、蘑菇、人參、平貝等紛紛出現在職工的房前屋後。這就是職工自營經濟的初始階段。
??
這個辦法的確讓職工收入有所增加,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由於沒有統一組織和科學指導,這些經營項目處在零散狀態,充其量只能算『小打小鬧』。
??
就是在這些『小打小鬧』項目的探索中,工會組織明確了一條鼓勵職工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進行『開發式扶貧』的思路,制定並逐步完善了一系列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選項立項、技術培訓、市場考察等各項保證措施。特別是各級工會組織把有限的扶貧資金投入職工自營經濟時,一下子就變成了職工自救脫貧的一股股『源頭活水』,使過去的『輸血』式扶貧變成『造血』式扶貧。
??
在小興安嶺伊春市,當地政府相繼出臺了《伊春市貧困職工脫貧十條優惠政策》、《關於下崗特困職工從事經營活動免繳稅費的暫行辦法》等多項優惠政策,各級工會則通過組織開展『扶貧解困獻愛心』活動,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累計籌措資金3119萬元,用於發展職工自營經濟。各級工會還針對發展林區特色產品聘請專家、學者舉辦培訓班1756期,培訓下崗職工達26561人次;主動與科研部門、大專院校、生產單位聯系,為職工自營經濟戶傳遞信息,選上項目,引進新產品、新品種。目前,該市從事自營經濟的職工中,年收入達萬元以上的由1993年的744戶增加到現在的5.2萬戶。
??
目前,黑龍江省農墾系統就有11萬多戶職工靠發展自營經濟擺脫了貧困,很多還成了致富大戶。全墾區職工自營經濟戶均收入達9500元,人均收入達6500元。
??
??『再創業』到『再就業』:吸納下崗職工的有效載體
??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下崗職工於金蘭一家,大兒子和兒媳都下崗,丈夫和小兒子也因病在家,全家人都沒有工作。她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產生了全家人一起輕生的念頭。2001年8月,用七臺河市總工會的4000元無息借款和丈夫的技術特長,於金蘭創辦了一個小型烘爐廠,全家人開始了過去從未經歷過的『自主創業』,忙得不亦樂乎。後來,在工會組織的幫助下,小工廠不斷擴大規模。如今,於金蘭的小烘爐廠不僅解決了全家人的生計問題,而且還吸納了5名下崗職工,小廠每天收入可達兩、三百元。
?
正如於金蘭家庭體現出的效果———工會引導職工發展自營經濟,不僅讓困難職工脫貧致富,解決了生計問題,更重要的是使職工通過『再創業』實現『再就業』,從而使自營經濟成了吸納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重要載體。
??
據黑龍江省總工會調查,隨著職工自營經濟的發展,其經營領域也在不斷擴大,由原來房前屋後的種植、養殖等『小打小鬧』項目,向林產品、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和交通、旅游、商服等領域延伸,並向著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經濟實體方向發展,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
黑龍江省伊春市提供的數據顯示,職工自營經濟在該市經濟中所佔比重,按形成國內生產總值計算,1993年不足2%,目前增加到26%,已成為該市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黑龍江墾區的統計顯示,2004年,全墾區自營經濟總產值達100多億元,實現了墾區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一』,安置轉崗再就業人員30.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