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月19日電 美國一位心理學專家在1998年斷言:隨著商業化進程的推進,心理疾病對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脅,將遠遠大於一直困擾中國人的生理疾病。事實上,這句話已在某種程度上在哈爾濱市得到『應驗』。
日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全市職工體檢比例激增。據哈醫大二院統計,該院去年做的全市職工體檢人數比前年翻了一番還多。在強調人本化關注的時下,體檢似乎越來越成了職工的一項福利。然而,就在各單位把關愛的目光聚焦職工生理健康的背後,卻出現了一個強烈反差——全市心理體檢率為零。
據調查,全市去年體檢人數超過5.2萬人,至少500多個單位組織職工進行了體檢,但沒有一例進行心理體檢。目前,全市各大醫院體檢費用從幾百元到1500多元不等,多數單位不惜出資上千元為職工『監測』健康,部分單位甚至為職工做1500元的『高檔』體檢,但沒有一家單位組織職工進行心理體檢。令人遺憾的是,全市各大醫院的體檢項目裡,甚至根本就沒有心理體檢這項內容。心理健康成為全市職工健康監測的『盲點』。
想查心理健康 醫生虛晃一槍
記者在對哈爾濱市部分事業單位職工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人在擔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在他們看來,體檢是單位為自己所設的一項福利。很多職工希望在公費體檢中,能對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加以了解。
記者在哈爾濱市各大醫院體檢中心調查發現,目前,組織職工體檢的單位,機關、事業單位居多;在參加體檢的職工中,感到工作和生活壓力的人佔相當高比例。據哈醫大一院體檢中心有關人士介紹,相當多的體檢者,查不出任何生理疾病,但自述渾身難受,並有失眠、焦慮等癥。相對於生理體檢,這部分人,更需要的是心理關注。據介紹,就在前幾天的體檢中,我市一家單位一位50歲的女職工,被懷疑患上心理疾病,推薦進行心理診療。這位女職工在體檢評估中,查不出任何病,但她總是感到渾身酸疼、心煩意亂、焦慮緊張。經醫生詢問了解到,她自覺年齡大了,擔心在工作競爭中處境越來越不利,因而長期焦慮。最後,體檢中心建議她到更年期門診做進一步診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參加體檢的職工,被懷疑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數,但他們多被醫生建議到更年期門診、神經科、婦科等專業科室去進一步診治。而不是直接被引導到心理科室。醫生們解釋說,這主要是考慮多數人無法接受『自己心理有病』。這也折射出哈爾濱市心理檢查的尷尬境遇。
強調自我意識 更易心理失衡
省醫院體檢中心有關人士介紹說,目前來體檢的職工,很多人工作條件都相當優越。然而,過強的自我意識,使他們更易患抑郁癥。
哈爾濱市一家機關單位的一位女職員,31歲,身高1.7米左右,未婚,形象氣質非常『打人』。前段時間,就因臉上長了個小疙瘩,到美容院做磨砂,留下小疤,隨即陷入嚴重抑郁中,不久前竟因此自殺。這位女職員平時在單位非常受寵,而臉上出現疤痕後,自感在群體中失去眾星捧月的感覺,心理難以排解,患上抑郁癥。
據醫學專家介紹,很多有強烈優越感,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內心都極度脆弱。有的人,常覺得周圍的人和自己過不去,常曲解他人的好意,面對突發事件時,則常常慌張無措。
工作成績突出 精神愈發抑郁
據省醫院專家介紹,哈爾濱市各大醫院發現的抑郁癥患者,不乏踏實認真的成功者。然而,屬於『憋屈型』的成功者越來越多;而抑郁癥似乎越來越『偏愛』工作條件優越、智商高的人群。
黑龍江省一家機關單位某科室科長,32歲,男性,日前患上嚴重抑郁癥,自述失眠長達6個多月,而且徹夜無眠。據醫生了解,他平時在單位相當能乾,工作認真踏實,得到領導認可,並小有名望。而在幾個月前,他被嚴重的失眠、頭痛困擾,更令他害怕的是,自感工作能力突然下降,記憶減退,陷入抑郁中。醫生診治中發現,令他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是,他把自身責任看得太重,工作壓力過大,最終被責任壓垮。有關專家解釋說,很多成功者,自我評價過低,常有內疚感,陷於自責中。
脂肪肝患者多 亦有心理因素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哈爾濱市一家單位738名職工參加體檢,317人被查出脂肪肝,比例高達43%;高血脂143人,佔19%;血壓偏高者佔18%。患病人群如此之多,如此多的人患同一種病,讓人不能不深思。該單位有職工自嘲,這是職業病。那麼,幾種疾病在一個群體高發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據哈醫大一院、省醫院等醫療機構體檢中心的有關人士介紹,相當多的疾病『心因性因素』極高。比如,癌癥、心腦血管等一些生理疾病,『心因性因素』非常強。在一些競爭緊張、壓力過大的群體中,人長期緊張、抑郁,極易引發一些生理疾病。而目前,全市沒有一家單位為職工做心理體檢,沒有一家醫療機構的體檢項目裡,設心理體檢這一內容。
渴望心理救助 專門機構稀缺
哈醫大二院有關負責人說,該院曾考慮過設心理體檢,但最終沒能操作。首先,心理體檢屬『軟性體檢』,無法借助儀器診斷,全憑醫生水平,體檢評估很難,易惹糾紛。其次,全市合格的心理醫生極度缺乏,各大醫院心理科只有有限幾個醫生,而心理體檢所需時間長。另外,體檢報告一般要向單位公開,而多數職工視心理疾病為個人隱私,不願公開,尤其是對同事。
5.2萬:0的背後彰顯的是醫療條件、社會認知等對心理體檢供求的多方錯位。在追求工作效能、大力開掘人的潛力的今天,人的生存、競爭壓力增大;同時,在強調人性關注的現實,心理體檢被越來越多的高壓人群所渴望。心理體檢,進入健康監測視線,正被我們這個城市中的廣大職工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