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9日電 近日,讀者孟新發向記者反映,他兒子就讀的鄉中學因兩位深受學生喜愛的數學和語文教師先後調走,致使該校初三兩個班一年中竟有十幾人輟學,兒子對讀書也失去興趣,一心想出去打工賺錢。
孟新發認為,農村基礎教育薄弱,留不住好老師,一些家庭難以承受學費是造成農村學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輟學學生中除少部分在家乾活,大多數學生投靠城裡親友當起童工,還有極少數學生流落社會。
記者從黑龍江省政協獲悉,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已經引起政協委員們的關注。去年4月,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就黑龍江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狀況進行專題調查,調查結果令人擔懮:在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中,小學程度佔31.1%,初中佔49.3%,高中佔9.7%,大專以上佔0.5%,近80%沒有專業技能。
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分析認為,教育投入、師資力量和家庭教育負擔過重三大問題困擾農村基礎教育發展。近幾年來,雖然省政府及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但因『陳賬』過多,現階段基礎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實際需要相差甚遠,個別偏遠農村學校連冬季取暖都難以解決。
農村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名師、中青年教師及專業教師缺乏。一位省政協委員調查走訪鄉鎮中學發現,數學、語文、外語、物理、化學等主要學科教師中第一學歷為中師的佔70%,農村小學中有75%的教師是初中或高中文化,更為嚴峻的是,為了發展高中教育,大批初中骨乾教師被抽調到高中任教,造成初中骨乾教師匱乏,教師素質下降。農村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家庭教育投資負擔過重是農村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之一。調查顯示,某縣2002年農村人均收入是1725元,而該縣一個中學生的學雜費、書費、宿費等費用一年開銷約為1500元。
省政協委員和專家呼吁,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分擔體制和規范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努力拓寬教育資金的來源渠道;認真進行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工作,增強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加快實施農村遠程教育步伐,抓緊落實農村中小學實施遠程信息化『校校通』工程;要認真抓好『控輟』工作,加大義務教育宣傳;搞好貧困生的幫扶工作,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加強農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管理和教學水平,把具有教師資質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充實到農村基礎教育師資隊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