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月20日電 缺乏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成為當前制約黑龍江省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突出癥結之所在。據有關部門介紹,目前我省針對務工農民開展的培訓包括就業前、求職中、就業後等幾部分,但卻大多流於形式。對此,專業人士提出,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若想收到實際效果,重在配套建立相關制度,以形成長效機制。
『培訓考核制度,規范培訓教育基地監管機制尤為重要。』省科技學院博士生、講師謝長青提出,不僅要對務工農民進行培訓效果考核,對培訓單位也要制定可行的培訓考核標准,對其培訓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並根據培訓工作數量和質量進行獎懲,以便形成動態管理機制,科學管理。『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對現有的培訓機構依法進行監管,在依法整頓改造的基礎上提高其質量和水准。對承擔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必須經過嚴格的招標程序,然後由有關部門認定。面向社會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公開招標,讓那些既有培訓資質和實力,又能提供就業保障的學校承擔就業培訓任務。』
同時,有人還建議要逐步建立培訓結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持證上崗和就業准入制度,強化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勞動力市場『通行證』的就業准入制度的管理。『通過培訓和就業准入相結合,強化農民工的培訓意識,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勞動部門也要大力加強對職業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規范就業服務行為。
針對當前職教流於形式的現狀,哈爾濱市農科院研究員欒兆乾認為,培訓內容能否學有所用是關鍵。
欒兆乾認為,職教在專業設置上,應以就業為導向,既要考慮第一產業的需要,又要考慮二三產業發展的需要;既要考慮農民工當前就業需要,也要兼顧他們將來就業需要。首先,培訓方式上,從學歷教育為主,轉向培訓服務。要樹立大教育的觀念,在保證義務教育的前提下,增加職業教育內容,以使更多的後備勞動力在義務教育中就接受到職業技能教育。在農村教育布局上應進行結構調整,根據現實需要,增加農村職業教育的數量和招生規模,提高新增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同時改革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
欒兆乾還建議建立城鄉教育與培訓統籌機制。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鄉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一體化的客觀要求。一方面要求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和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改革城鄉分割的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城鄉教育與培訓統籌機制。各級勞動部門要根據各自培訓方式和模式的不同,以及區域性、地區的差別來制訂統籌規劃。
關於培訓費用問題,民建黑龍江省委調研議政委員會副主任、調研部部長楊振海談到,農民培訓作為讓農民直接受益的公益性支出內容,應納入政府公共財政支出范圍。地方政府應按當地人均收入的一定比例在財政中列支,或從農發基金中列支。用工單位和農民工自己拿一定的培訓經費,確實困難無法支付的可在就業之後逐步償還。政府應把加大財政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強度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