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電 題: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扶貧解困送溫暖、文化科技下鄉活動側記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可就在這隆冬嚴寒的季節,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共同組織的扶貧解困送溫暖、文化科技下鄉活動,讓去年受災嚴重的依安縣雙陽鎮和拜泉縣興農鎮的農民兄弟感到了濃濃暖意。
1月17日上午,依安縣雙陽鎮中心學校廣場上彩旗飄舞,人頭攢動,農民兄弟從四面八方趕來,熱熱鬧鬧地聚集在這裡。在捐贈儀式上,副部長趙勤義代表省委宣傳部將多方籌措的10萬元扶貧救災款捐贈給雙陽鎮,並與省科技廳的同志共同將電腦、科普圖書、保暖內衣和棉被等物資送到農民手中。
隨後,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的同志走訪了雙陽鎮的幾戶特困戶。在一個不足30平方米的土坯房裡,42歲的農民趙德友因腦神經脫落癱瘓在床,8年了,翻身、吃飯,樣樣都得人照顧。因家裡困難,他15歲的兒子沒念過一天書。由於去年受災,他家種的糧食還不夠自家吃的。看著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的同志帶來的保暖內衣、棉被和300元慰問金,聽著同志們暖心的問候,妻子張春燕流下了熱淚,『多虧黨和政府一直照顧我們,這個家纔能支橕到今天。』
此行選擇依安縣雙陽鎮作為這次活動的第一站,是因為雙陽鎮近幾年受災嚴重,平均收成只有四五成。而活動的第二站拜泉縣興農鎮也在去年遭受了旱災、風災、蟲災等自然災害。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的同志意識到,要解決農民受困的狀況,不僅要援助他們以物資,更要給他們送去科技,幫助他們提高抗災自救的能力。
農民『點菜』,專家『設灶』,是此次文化科技扶貧活動的一大特點。通過先期調研,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根據當地受災情況和農民生產發展的需要,精心組織了東北農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國家大豆工程中心、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專家,以小分隊的形式來到這兩個縣進行專題講座,對農民進行大豆、馬鈴薯、肉牛、肉豬生產的培訓。有的專家剛剛從外地趕回哈爾濱,還沒來得及進家門,就驅車300多公裡奔赴依安、拜泉縣農村為那裡的農民送科技。
課堂上,講的精心,聽的認真,許多農民都將專家講的關鍵處用筆記下來,並不時向專家提問。雙陽鎮吉利村的養豬大戶宋關林養了50多頭豬,他告訴記者:『聽專家講飼料的粗精配比,如何增加豬肉的蛋白質,真是開了竅。原來我只知道怎麼讓豬長膘,現在知道了怎麼纔能讓豬長得既快,瘦肉率又高。按專家說的「路子」,今年怎麼把豬養好,我心裡有了底。專家還給我們留下了電話,我准備引進兩種專家介紹的新品種,擴大養殖規模。』鎮黨委書記盧景芳聽了專家們的講課,說:『感謝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的同志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扶貧又扶智。鎮裡頭一次來這麼高水平的專家給農民講課,原來農民們種地、搞養殖,投入大、產出少,現在專家為咱支了著兒,給新一年的豐產豐收奠定了基礎。』
1月18日,興農鎮農民同樣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輸血式的物質幫助和造血式的文化科技支持。送科技下鄉的同志帶來的大量科普圖書,豐富了當地的科普圖書室,為農民學科技建立了一種長效機制。
據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與社會發展科技處的同志介紹,省科技廳在興農鎮經過詳細調研後,計劃投入100萬元扶持當地的馬鈴薯生產、畜牧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此次活動是為農民學科技搭建了一個平臺,真正唱主角的是專家們,省科技廳將動員和組織更多科技人員投入到科技下鄉活動中來,助農增收、幫農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