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月20日電『政策好、路子寬,政府和咱把心牽;「三個代表」落實處,農民纔能走富路』『講文明、講禮貌,五講四美很重要;我村是個文明村,村民團結最溫馨……』隆冬時節,記者來到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張地營子村,正趕上村裡的文化大院演出。農民們自編自演的舞蹈、快板、歌曲等節目,或宣傳黨的新政策,或贊美農村新變化,或勸誡人們走正道,不時引起群眾會心的笑聲。
如今,在黑龍江省各地,像張地營子村這樣把文藝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的『農村文化大院』有上千個,而且已經成為該省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密切黨群乾群關系、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有效載體。
建院於民 服務於民
『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三個月耍錢,三個月乾閑』。這句話仍是東北部分地區農民生活的縮影。在一些地方,賭博、酗酒、斗毆不斷,歪風邪氣滋生,迷信、邪教活動進了村……
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王立民說,以前農民忙吃穿,沒心思追求精神生活。現在富裕了,頭腦卻有些空虛了,閑暇時無所事事,尋求各種刺激,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也給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帶來了難題。基於此,以『金色田野』命名的鄉村群眾文化活動從4年前開始在黑龍江省各地開展起來。
最初,各地農村的群眾文化活動沒有固定的地點和內容,大家就和那些平時喜歡吹拉彈唱、讀書看報的村民學,久而久之,這些村民的家成了開展文化活動的固定場所,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漸發展成農村文化大院。
黑龍江的文化大院大都建在文藝骨乾的家裡,村裡通過補貼電費等方式加以資助,把建設和維護費用降到了最低。當地的文藝團體也都由農民組成,白天地裡乾活,閑暇自娛自樂。演出節目基本上都是自編、自導、自演,非常貼近百姓生活和農村實際,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在黑河市愛輝區記者了解到,在當地,鄉鎮和村屯積極探索辦法籌措資金,他們采取村裡資助一點、愛好者湊一點、文化大院院長貢獻一點的辦法購置音響設備和樂器,這樣,既擴大了籌資渠道,又使得農民們更加愛惜文化大院的設施設備。
在創建文化大院中,各地始終堅持把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作為主題。各村黨員乾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支持文化大院活動。黑河市西四嘉子村村支書關振鵬,騰出了留給兒子娶親的房子,建起了深受農民喜愛的『圖書大院』。各地的文藝工作者也經常深入農村,對農民文藝骨乾進行輔導,確保節目內容健康向上,提昇了群眾文化品位和節目的檔次水平。
到目前,黑龍江各地的農村文化大院活動,已由最初的唱歌、跳舞,發展到文藝表演、讀書看報、書法繪畫、剪紙、雕刻、運動健身等多種形式,有的地方還形成了『一村一院、一院一品』的格局。
寓教於樂 影響農民
黑河市卡倫山鄉文化大院院長徐文啟回憶說:『有一回,兩個村民不知從哪裡弄來了幾張不健康光碟,准備偷偷看。村乾部知道後,動員他們交出來,村民不肯。大院的「編劇」就臨時寫了一個小劇本,描寫不健康讀物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並請這兩名村民扮演家長。一場戲下來,二人羞愧難當,當晚就交出了光碟。』這件小事過去後,村乾部也受到了啟發:『我們過去的工作方法以說教和命令為主,效果不佳。現在借助文化活動,將心比心,很多難題往往迎刃而解。』
文化大院的建立,也教育了黨員乾部,促使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黑河市張地營子村村委會主任何志剛說:『文化大院已經成為我們改進工作、與群眾增進交流的理想場所。在一起讀書學習、唱歌跳舞中,我們真正懂得了群眾的精神需求,也看到了以前工作的不足。我們這些村乾部都是村民選上來的,如果不和群眾心貼心,早晚得下臺。
充實頭腦 贏得群眾
采訪中,文藝骨乾們告訴記者,現在生活富裕了,農民也要追求精神生活。過去除了打麻將也沒別的可乾,文化大院建立使他們在物質富有的同時,也成了精神的『富人』。
在活動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如春風化雨般沁入群眾的心田,基層黨組織因勢利導,把各種工作與文化活動融合在一起,號召力和辦事成效大大提高。黑河市大烏斯力村村委會主任王淑琴以計劃生育工作舉例說:『過去宣傳教育是難題,沒人願意聽,現在我們把這些內容編寫成節目,讓農民自己演出來,生動活潑,易於接受。』村裡的黨員乾部也因為經常參加文化大院的活動,為大院的建設奉獻了很多,受到了群眾的歡迎和愛戴,過去積累的乾群矛盾也逐步化解。
『有了群眾的擁戴,我們這些黨員纔有工作的基礎,纔能更好地發展經濟,增強執政的能力。下一步我們將實現文化活動和發展經濟的對接,利用文化活動的品牌效應招商引資,實行農村股份制改造。讓農民的物質和精神共同小康。』張地營子鄉黨委副書記賈寶慶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