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5日電 冰雪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是哈爾濱城市的特色和個性,尤其是冰雪文化,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它使哈爾濱的冬季鑲銀砌玉,魅力無窮。
上世紀60年代,哈爾濱人將聰明和智慧傾注到冰雪這上天的賜予中,創造出璀璨奪目的冰雪文化。歷經30多個春秋,哈爾濱重新開掘冰雪內涵,第一次將建設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列入哈爾濱經濟發展綱要,冰雪產業第一次成為重要產業。
『冰雪是資源,寒冷是優勢。』選擇冰雪作為哈爾濱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以冰雪為『軸心』,旅游、商貿多路跟進的系統工程,將對全市經濟有重要拉動作用。
冰雪產業涵蓋冰雪文化、冰雪藝術、冰雪體育、冰雪旅游、冰雪經貿等諸多方面。這其中,文化底蘊是基礎,是靈魂,文化缺失無疑會制約冰雪產業闊步向前。脫離了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冰雪產業就會失去豐富的內涵,失去了品位和親和力。
不乏藝術精品但缺文化主線
在對冰雪建設部門的采訪中,記者深深地感受到,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他們更為關注的是冰雪活動帶來的效益,無形中忽視了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說到今年冰景制作不夠精細,冰雪大世界有關負責人談到了其中的主要原因。吉林和沈陽的冰雪產業近幾年越做越大,一些相關人纔跳槽,造成冰雪藝術人纔短缺;一些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也搞冰景建設,無形中提高了建設成本。
完全進入市場化運作的建設部門,考慮更多的則是怎樣減少投入,增加經濟效益,而在冰雪文化內涵的挖掘上則少有顧及。據悉,2005年冰燈游園會可能采用新的經營方式,例如承包、合資、合作等方式。即將走向市場的冰燈游園會是否會加強文化運營,也頗令人懮慮。
哈爾濱文化園區主任梁新說,他做了三屆南崗冰雪故事園,建故事園的初衷就是為配合哈市打造冰雪文化名城。這僅僅靠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園、太陽島雪博會是不夠的,冰雪故事園就是要彌補北方冰雪民俗文化的不足,因此第一屆冰雪故事園就用冰雪展示北域風情,用冰雕展示哈爾濱起源、老秋林等哈市特有的歷史文化。第二屆用冰雕組群書寫北方神話傳說,第三屆建造了冰燈廟會,展示了北方廟會全景圖,同時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在包子鋪冰雕旁邊安放了一個真的包子鋪,冰糖葫蘆的冰雕旁真放上賣冰糖葫蘆的。哈爾濱要打造這種大的冰雪文化,需要有統一規劃,要有文化主旨,僅僅是『大』和強』是不夠的,要有一個文化主線,讓人們在玩的時候有回味,這樣纔能讓游人流連忘返,在這裡多看多玩,這樣纔能產生綜合效益,實現良性循環。
具有『東方小巴黎』美譽的哈爾濱,具有自己獨特的建築特色和飲食文化特色。然而,在冰雪的世界裡,她的這些特有的魅力和品位,卻少有體現,令人遺憾,也令人惋惜。比如說,哈爾濱的巴洛克建築、啤酒文化、老秋林、老摩電等特有的文化,幾乎沒有體現。外來的游客,很難從中讀到哈爾濱的歷史、文化,品到哈爾濱的地方特色。有人曾作這樣的評價:『龐而雜,缺乏主線,缺乏根基』。
黑龍江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段光達認為,冰雪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而我們的冰雪景觀很少加入地方的文化,大多表現南方的、國外的景觀,似乎越是光怪陸離越好,豈不知這正違背了國內外游客到這裡旅游的初衷。很多國外游客就是要來了解你地方的文化,如我們最早的滑雪板是帶毛的,是鄂倫春族特色的,但我們根本沒有體現,卻是努力追尋國外現代滑雪設施,很難有吸引力。
做大做強離不開文化統領
據了解,近年來,哈市的冰雪節一直探討走市場化運作的路,但如今大多局限於印個有企業名稱的明信片、撲克牌,賣個街路條幅冠名權等初級階段,參與企業獲得效益的目的非常明顯,廣告自然充斥景觀中,就連真正踏上了企業運作之路的『冰雪大世界』也難以超脫。
據馬迭爾集團的有關負責人介紹,與去年同期相比,『冰雪大世界』主要的收入———門票收入要少近400萬。至今已承辦了四屆冰雪大世界的馬迭爾集團,每屆的投入都在兩三千萬元,但沒有一屆有可觀的賺頭。對他們而言,不賠就是賺。今年可能會更『狼狽』。已完全被推向市場的冰雪大世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一屆比一屆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今年幾乎遍及哈市大街小巷的冰景『搶』了他們的戲,分得了其中的一塊『蛋糕』。南崗冰雪故事園、維也納冰雪樂園、馬家溝冰雪樂園等一批新建的冰雪觀賞娛樂場所,因其免費,引來了許多旅游團隊。再加上先前的廣告投入不足和宣傳力度不夠,也大大影響了客源。同時,還有哈市一些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也搞冰景建設,這就直接提昇冰景制作的成本,影響了冰雪建設的質量。
對此,他們提出自己的看法,『哈爾濱的冰雪產業應當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拳頭,進一步做大做強,打造出一個更精彩的享有更大聲譽的國際品牌』。『要想越做越好,應當將哈爾濱的冰雪產業整合起來,形成合力,而不是各做各的,這樣既造成了浪費,又不利於整體的發展。久而久之,可能會全市皆冰景,但無一精品』,『冰雪大世界現在只利用起來了五分之一,如果能夠將全市的冰雪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將現有的場地充分利用起來,就能打造出一個更精彩更吸引人的冰雪的「迪斯尼」樂園。』
專家們指出,冰雪產業是一個以旅游業為主體,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各項效益最佳組合的生態經濟綜合體。可在傳統觀念的作用下,管冰雪、辦冰雪的部門林立,『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相互之間關系脫節,與冰雪相關的產品生產更是游離於冰雪旅游和冰雪經貿之外。目前哈市尚未形成一條完整的冰雪產業鏈。
『由於缺乏合理的規劃布局,我市的冰雪產業過於分散,產業鏈的配合也不默契。』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在分析冰雪產業危機時認為,不擇手段拉客、互相拆臺、競相降價只能砸了冰雪產業的牌子,哈爾濱的冰雪產業需要擴大視野,強強聯合,需要第一、二、三產業橫縱聯合,纔能壯大冰雪品牌。
商業氛圍過濃文化氣息偏淡
近幾年來,哈爾濱冰雪旅游、冰雪經貿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冰雪搭臺,經貿唱戲』,然而,無論是在冰雪大世界、冰燈游園會還是雪博會,無所不在的商業氛圍中,總有一些不和諧音,讓一些慕名前來觀冰玩雪的游客大失所望。
在兆麟公園門口,記者看到,冰燈售票窗口前只有幾個人在購票。相反,門口的商販卻多過游客,賣手套的、賣帽子的、賣冰糖葫蘆的和倒票的湧在正門口不停地叫賣。還有十多個人拿著照相機,一看見游客就衝上去問:『照相嗎?一分鍾取相』。大多數游客搖搖頭後,馬上離開。來自武漢的游客沈文對記者說:『園裡也有很多商販,不消費就在你身邊說個沒完,大大影響了我們游玩的心情,真是大煞風景。』
在冰雪大世界,廣告條幅、廣告燈、廣告冰景等,強烈衝擊游人的視線。而展示哈爾濱地域文化和特色的東西卻很少,國外、省外的一些景觀成了主打冰景,像『凱旋門』、『盧浮宮』、『頤和園』等。而在冰雪大世界裡的一些娛樂活動,還有一些在收費,而且價格還不低。游客王渺說,『冰雪大世界的整體景觀還可以,但就這屆冰雪大世界來說,商業氛圍過濃,文化味被大大地衝淡了。一些提供休息的場所,如咖啡屋、熱飲廳、蒙古包等,進去就要消費,讓人感覺商味太濃。我覺得,80元的門票價格已經不低了,應當一票到底,而不應當再設門檻了。』
一位來自中國臺北的游客對記者說:『我們是在電視上看到哈爾濱冰燈新聞,特意過來觀賞。冰燈很別致挺漂亮,但是企業廣告太多,商業味太濃。冰燈的建設確實靠一些企業來支持,但企業宣傳可以選擇別的方式,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冰雪,而不是企業形象展示,希望我們再來時不是這個樣子。』
在道裡區經緯街一側的綠化帶上,一條新建的冰景長廊上『爬』滿了廣告。某果酒廣告和有關售票貨運的廣告牌達35塊之多。看到此景,北京的游客汪先生很驚異:『哈爾濱人很會做生意啊,時刻不忘宣傳自己,太不美觀了,削弱了冰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