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人民日報海外版:海林成為境外打工第一縣
2005-01-31 07:40:53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人民日報海外版訊 今年1月,海林市被省政府命名為『黑龍江境外打工第一縣』。8900名農民靠親情關系赴韓打工者境外淘金,一年向海林市寄回4億元現金。在黑龍江省政府的推動下,短短一年光景,『勞務輸出』、『異地就業』已成為海林市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使該地的農民生活條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海林市,朝鮮族居民總數為3.2萬人,雖然僅佔該市人口總數7%,但8900名赴韓打工者(其中朝鮮族群眾有7000多人)一年就能向家鄉寄出4億元現金,海林也由此成為『黑龍江境外打工第一縣』。由於手中有錢,海林市60%以上的出租車營運收入來自赴韓打工致富者,購買城區房地產『胃口』最大的也是他們。李德洙早些年也靠種植稻田謀生。在經歷了6年韓國打工生涯後,老李既賺到了錢財也豐富了頭腦,看到本村有人開店經營狗肉,去年回鄉他也開起了飯館。『一個村莊通常能有兩三家小飯店就不錯啦,這麼多同行競爭,生意能好嗎?』面對筆者的疑問,李德洙說他家飯店如今光僱工就有6名,服務員、廚師伙食免費,每月工資也從400元至800元不等———粗略計算,每月光給員工開支、繳納稅費也得兩三千元錢,不賺錢哪家店主能『賠本賺吆喝』呢?從實際情況看,飯店多、名聲響,食客選擇的餘地也大,生意日益紅火。

    和海林市眾多農民一樣,扒掉茅草房、建成飲食街,只是新合村近年來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的縮影。據村乾部介紹,在實施村屯合並後,如今新合村農民537家,到韓國、俄羅斯、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打工的青壯年勞力竟有680多人,加上另外100多名在國內發達地區的打工者,去年該村農民外出務工總收入達到6400萬元,是種植5400畝稻田純收入的30多倍!隨著農民收入的迅猛增長,如今新合村農民住房磚瓦化率,程控電話、自來水、有線電視入戶率四項指標均為100%,成為省級文明村,『鄉村城鎮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元旦剛過,在韓國打工已有7年歷史的海林鎮農民朴明,委托親友在縣城白頭山小區附近購買了一處營業面積上百平方米、有效使用期50年的超市。作為朝鮮族農民,32歲的朴明如今在韓國經營傳統民族食品,今年春季回國後,他准備乾『老本行』。

    拿出30多萬元買下店面,專門出售米糕、泡菜等民族風味食品,靠做這類『小生意』能賺錢嗎?面對筆者的疑問,海林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耐人尋味:巨額的境外打工收入不僅拉動海林經濟向前迅跑,也對當地城鄉群眾的生活習俗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許多生意人爭相把經營韓式日用消費品當成了生財之道。以民俗風情、觀光休閑為『商業賣點』,可容納近千名業戶的大型商品批發市場如今在海林市出現。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