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烏蘇裡江魚類銳減 政協委員建議『休漁』
2005-01-31 17:15:25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哈爾濱1月30日電 針對黑龍江、烏蘇裡江流域生態環境惡化、魚類減少的實際,黑龍江省部分政協委員建議,在加強全流域生態保護的同時,還應實行3到5年的『休漁』制度,以加快『兩江』流域的生態恢復。

    『棒打?子瓢舀魚,山雞飛進飯鍋裡』,形象地概括了當年生物資源豐富的北大荒及『兩江』流域的生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編寫的《黑龍江魚類志》中,黑龍江省幾條主要江河中盛產的冷水性魚類有一百多種。其中黑龍江和烏蘇裡江以盛產鰉魚、鱘魚、大馬哈魚聞名中外,並有魚類21科、百餘種。

    然而近年來,黑龍江水系的漁業資源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研究所的調查:黑龍江、烏蘇裡江水域的捕撈產量不斷下降,種群數量持續減少,捕撈群體趨向小型化、低齡化。其中撫遠段鱘魚、鰉魚捕撈量上世紀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下降32.9%、大馬哈魚下降78.9%,烏蘇裡白鮭下降66%。捕撈上來的魚個體體重、身長銳減。眼見大魚捕光了,一些漁民就縮緊網眼捕小魚,結果形成滅絕性的惡性循環。如撫遠縣大馬哈魚產量最高年份曾達100多萬尾,而2004年秋季尚不足1萬尾,魚類種群也由105種銳減到50餘種。

    黑龍江省部分政協委員提出,國家漁業法規定,漁業捕撈量必須低於魚類自然增長量。然而,目前撫遠、同江兩地的捕撈強度遠遠大於魚類的自然增長量,個別漁民將許多達不到捕撈標准的魚類也捕撈上市,極大地破壞了魚類種群的繁衍生息。長此以往,黑龍江、烏蘇裡江將會出現無魚可捕的局面。

    為此政協委員們建議,對黑龍江、烏蘇裡江流域實行全流域『休漁』3到5年。鼓勵漁民由捕轉養,加強養魚技術培訓,提高生產技能;實行優惠的轉業轉產小額貸款政策,對從商從農的漁民在生產經營上給予一定的扶持;幫助漁民到外埠聯系就業門路;對年老體弱或經醫生診斷由於健康狀況喪失勞動力的人員,給予辦理低保。

    政協委員們還建議,應加強魚類增殖放流。利用水產科研機構和水產技術推廣部門開展科研攻關,進行人工采卵育苗並實行放流增殖,從而使『兩江』特有的魚類資源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