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4日電 肇源建成了一個皮革加工城。一期佔地6000畝、計劃投資5億元,達產後年可創產值30億元;二期招商工作已展開。日前,一期工程土建已結束,大多入駐企業原料已進庫,設備正安裝,動作快的企業已開始了試生產。皮革城管委會副主任魯強告訴記者,『2004年底實現了產值近億元!』
2004年初,肇源縣在全國聞名的皮革加工基地、浙江溫州召開的皮革城招商新聞發布會,獲得空前成功。發布會後,肇源一班人剛回家,一個由40多名老板自發組成的溫州皮革考察團就相隨而至,進行實地考察。很快,4個企業落戶,年加工牛皮300萬張、年加工豬皮300萬張、年加工羊皮200萬張的四個項目開始規劃生產。
被這輪招商潮吸引來的溫州皮商張友產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能隔山隔水地到黑龍江創業,主要是因為肇源縣的發展空間更大;現在皮革市場是賣方市場,銷路不成問題。他說,原來只知道黑龍江畜牧業比較發達,有皮子,但沒想到這裡的皮源這麼豐富,僅肇源附近的齊齊哈爾、大慶等地,每年就大約能提供500萬張豬皮、1000萬張羊皮;這裡的煤炭、電力、人工等制約生產成本的資源都非常富集,價格也低廉,這裡還有開拓俄羅斯市場的優勢。另外,作為一個立縣產業,肇源當地政府給他們提供的優惠政策和服務也非常吸引人,而在溫州,皮革加工已是一個成熟的產業,政府的目光更多的是關注那些實力雄厚的大集團、跨國公司,而非他們這些人。
張友產的話,道出了肇源溫州招商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及時抓住並做足了皮源豐富這個文章。同時,肇源皮革城的崛起也為我省畜牧產業化帶來一個深深的啟示:隨著主輔換位戰略的實施,我省的畜牧資源已發生了變化,『牛羊遍地、肥豬滿圈』更有大量的皮、毛、骨、內髒、血、糞等副產品;作為較為完善的畜牧產業,肉、蛋加工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鏈條,皮、毛、骨等的加工同樣大有天地。
牛羊遍地期待產業鏈條豐滿
記者從黑龍江省畜牧局了解到,截至2003年,黑龍江省奶牛存欄已達117萬頭、肉牛634萬頭、生豬1326萬頭、羊1029萬只、禽15984萬只,堪稱名副其實的畜牧大省;同年,全省出欄牛252萬頭、豬1600萬頭、羊422萬只、禽23814萬只,除部分豬皮被食用外,每年出產的皮張、內髒及骨、血等畜副產品數量極為可觀。那麼這些產品的去向又如何呢?
對這個問題,從事多年大牲畜交易、屠宰加工的青岡縣迎春鄉冷凍屠宰廠經理王玉說,從他這些年的經歷看,對黑龍江省屠宰企業來說,肉纔是大宗產品,也是最大的利潤點;皮毛只是附屬,並不指它掙錢,只是為了方便養殖戶或販子纔不得不接著,『總不能宰完牛羊讓人家再把皮拿回去吧?!既然接了也不能賠錢,一般都是賣到河北,因為每次的量不是很多,也要不上價兒,一般是見利就走。』
這種情形,在黑龍江省的養殖屠宰企業中並不鮮見。作為當今市場趨好、利潤豐厚的皮革工業的重要原料,黑龍江省伴隨畜牧大省建設步伐派生出來的大量皮源就這樣輕易地流進了外人田。據了解,黑龍江省牛、羊皮的主要市場是河北流石。那本是一個鎮,就因為集散皮革而發達起來。鎮裡有許多大車店,免費供往來買賣皮張的生意人食宿,但每成交一筆,店家都要按羊皮每張一元、牛皮每張兩元的比例『提成』,其實賺得更多。
『要是黑龍江省自己有皮張批發市場就好了。』王玉說:『如果我省有大的批發市場,不但各養殖屠宰企業不必費力把皮張賣到省外,而且各地皮商集中在我們這,我們就能更透明地掌握市場行情,有利於賣上好價,最終讓養殖戶得到更多利益。』
建批發市場,並非是承接黑龍江省大量新生皮源的惟一出路。這一點,肇源已做出了回答。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居民一年人均消費皮革0.19平方米以上,並且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皮革產品還廣泛應用於工業、國防、文化、體育、室內裝飾等領域,僅一汽每年20萬輛轎車就需真皮座椅革251萬平方米,折合60萬張牛皮。業內專家預測,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皮革業發展的大好時機。那麼,黑龍江省能否抓住這一機遇,走出畜牧大省、皮源大省、皮革大省的陽光大道?來自省皮革工業協會的信息並不樂觀,據一位王姓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省內制革場、制鞋廠基本上是黃的黃、停的停,省內皮源大都流向了外省。
另外,畜禽產品的內髒、骨、血,也蘊含不少的商機,『這些東西,有多少,人家要多少,根本不愁銷。』如果再多想一下:都什麼人要、要去做什麼,是否又會有新的產業誕生……
皮草時尚呼喚特色養殖
同大牲畜皮張的有貨無市相反,在黑龍江省,特色品種毛皮有市無貨的煩惱同樣不小。從事獺兔養殖近30年、對國內外市場了如指掌的黑龍江省著名兔業專家、中國畜牧協會兔業分會常務理事王維廉不無焦慮地告訴記者,當前受皮草服飾消費的拉動,國內外獺兔、貂、貉等皮毛市場極佳。以獺兔皮為例,目前國際市場的年需求量高達1000萬張,國內市場的需求量也持續增長,而國內獺兔的總存欄量只有500萬只左右,其中我省有80萬只,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從價格上看,空間更為可觀。由於氣候和生產成本的原因,我國是當今世界惟一的獺兔皮出口國,目前國內獺兔皮的平均市場價在四五十元,國際市場均價基本在七八美元之間,比國內還高,這樣偌大的市場就在面前,而我們卻因養殖跟不上而痛失良機。
王教授說,造成這個現狀與我省特色養殖沒有形成產業鏈、缺少加工龍頭相關。在黑龍江省,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奶牛產業的昇溫,許多政府都將注意點放在了這個主導產業上,而忽視了對特色品種養殖的引導,造成規模下降。其實,小動物一樣能成就大產業;特別是現在,毛皮深加工的利潤甚至比皮張還大。
據業內人士透露,收購價為五六十元的獺兔皮,分別花幾元錢的成本進行鞣制和染色後,就可以近200元的價格賣出,其利潤空間之大令人瞠目。可喜的是,在黑龍江省也有人看到了這難得的商機。哈爾濱市前興隆家兔繁育中心總經理佟以良告訴記者,為盡快把加工搞起來,形成產業化,他們一面積極擴大養殖數量,一面通過利潤分成的方式吸引散戶的皮源。但佟經理的煩惱也不小:『要上加工項目,至少得有50萬張的皮源做保證,省內現有的皮源許多都被外地皮商盯上了,只有擴大養殖纔能滿足加工需求;可單憑一個企業來帶動全省的養殖,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