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5日電 由於一些家長溺愛孩子,致使有的中小學生心理出現問題,遇到挫折就出走,甚至是絕食自殺。據團市委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有關統計,有20%的中小學生『抗挫折』能力幾乎為零,他們遇不如意的事情便無法承受,哭鬧、逃學、出走,有的還選擇自殺。如何增強孩子抗挫折能力,已成為老師和家長們關注的話題。
一點小事鬧自殺
市民吳先生的兒子小磊正在讀初一,他在全家人的精心呵護下長大,學習成績一直不錯,生活一帆風順,由此養成極其好勝的性格。上學期期末考試,小磊的成績不很理想,吳先生說了他幾句,『好強』的小磊便開始絕食把自己關在屋裡,最後竟然吃安眠藥自殺。吳先生夫妻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找到青少年心理專家諮詢,得知是小磊的『抗挫折』能力太弱。他們開始按照專家的辦法鍛煉小磊,在假期裡,吳先生規定他每天必須幫家長做一件家務活兒纔能玩電腦。小磊要吃排骨,就必須陪媽媽去菜市場采購再做給他吃。吳先生與小磊下圍棋讓他多嘗『輸棋』的滋味。小磊在不知不覺中經受挫折體驗,增強了心理承受能力。
有些孩子『輸不起』
一位初中班主任說,在她帶過的班級裡面,總有一些『輸不起』的孩子。他們從小在家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很少受到打擊,一旦在學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無法承受。很多學生因為挨老師批評或者同學之間吵架就哭鬧不已,有的會絕食,有的離家出走,嚴重的還自殺。學校老師對這樣的孩子無可奈何,在批評學生時遭遇學生當面頂嘴也不敢采取措施,造成老師『不敢批評學生』的局面。
鍛煉孩子抗挫折
據有關專家說,團市委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多次接待這樣的孩子,而且接待人數呈上昇趨勢,這些孩子的做法也越來越極端。他分析說,現在家長都盡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幾乎在『真空』環境中長大,很少面臨挫折和困難,所以遇到不如意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能接受。家長和老師應有意識地鍛煉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可讓孩子參加一些戶外對抗性的有輸贏的體育運動,如踢足球、打籃球等培養孩子對待勝負的平常心態。平時讓他們多碰釘子嘗苦頭,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逐漸能夠坦然面對挫折,為今後步入社會參與競爭和挑戰做好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