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6日電 『哈爾濱市隆冬時節,寒流侵襲,許多流浪乞討人員紛紛跑到救助管理站裡尋求幫助。近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段時間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和所轄各區分站日接待求助者達六七十人,這使原本有限的哈爾濱市救助管理力量顯得捉襟見肘。』
天寒地凍求助人數倍增
1月25日,哈爾濱市的最低氣溫已降至零下25攝氏度,記者來到位於哈爾濱市花園街上的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南崗分站。兩間十餘平方米的小屋裡擺放著幾張辦公桌,救助所需的棉衣、毛毯擺放在明顯的位置。小屋裡整潔、簡單的陳設讓人感到溫馨。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剛剛接待了4名請求救助的民工,這些民工都來自內蒙古,在哈爾濱市一建築工地做力工。辛苦工作了大半年,包工頭平時只給部分生活費,稱年底一起結算工資。可到了年底,包工頭竟然拿著錢跑了,眼看就要過年了,結果幾名民工連坐車回家的錢都沒有。無奈之下,他們想到了向哈爾濱市的救助管理機構求助。
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南崗分站的工作人員董臘梅告訴記者,冬季是哈市常規救助的淡季,一些職業的流浪乞討人員已轉入氣候相對溫暖的南方乞討,可沒想到,今年哈爾濱市氣溫偏低,結果一些討要工資不著、尋親不著、錢包丟失等臨時出現困難而要求救助的人驟然增多。隨後,董臘梅拿出了登記簿,上面記載著去年11月份,救助人數為173人;去年12月份,救助人數為189人。今年1月份只過了二十餘天,救助的人數就達到了150人以上。董臘梅說,近段時間,高峰時救助的人數每天達到三四十人,比平時要求救助人數增加了兩倍多。由於各區救助分站所涉及的救助內容只限於派送毯子和冬衣等御寒物品,或是在幾元錢左右的車費資助,像這幾位民工所出現的情況,因為涉及車費金額大、需要留宿,所以只能是通過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來完成。董臘梅還告訴記者,到各分站要求救助的人,往往涉及到移送的過程,這對只有幾名工作人員的各區救助管理分站來講,增加了工作強度。
隨後,記者隨4名民工來到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記者看到,已有四五十人住在裡面。經過簡單裝修的救助管理站宿捨分為男區和女區,臥室整潔、美觀,並設有食堂、公共活動室、球場等設施。
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楊衛國告訴記者,入冬以後,每天到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要求救助的人數都在六七十人,而且轉入市救助管理站的情況多是救助分站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請求救助的人員身患重病,或車費數額較大的情況。去年11月份 12月份,要求救助的人數都在2000人左右,比平時增加了兩倍多,比去年同期也增加了近一倍,這樣龐大的求助人群給他們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病重者成救助難題
采訪時記者發現,住在救助管理站的受助者很多是患病人員。
楊衛國說,就目前的情況看,救助管理站解決那些生活上臨時出現困難的人群,比如務工不著、錢財被盜等情況的求助人尚能承受,這些人和家裡取得聯系後,一般很快家裡就會寄錢過來,絕大部分都會返回家中。即使家裡無人寄錢過來,救助管理站資助些錢,這些人也能安全回到家中。比如正在接受救助的幾位民工,他們已經和家裡聯系上了,很快就可以回家了。『救助身體健康者還比較好解決,難就難在對那些老弱病殘求助者的救助。』楊衛國無奈地告訴記者,對於患病的求助人員,首先要進行救治,救治結束後,救助管理站還要派專人護送其回家。
記者在采訪時遇到了19歲的李龍,他家住安徽,常年以乞討為生。今冬的一天他喝多了,躺在大街上,雙腳被凍壞,不得已做了截肢手術。現在手術雖然做完了,可他的生活卻無法自理,需要有專人照看護送返鄉。據楊衛國介紹,除了像李龍這樣的危重病人外,許多精神病患者在被公安人員發現後,因無法說清自己的家庭住址,也只好先被送到救助管理站。實際上很多人並不符合救助條件,但是看著他們痛苦的樣子也不忍心不留下他們。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目前有工作人員一百多名,但現在需要救助的患病人數很多,再加上需要救助一些生活無法自理的精神病人,現在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大多已經派出去護送病重的求助者回家了,人手不夠時只能從各分站抽調部分人員配合市總站的護送和日常管理工作。
什麼在掣肘救助效果
談到為什麼今年冬天要求救助的人會這樣多時,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楊副站長告訴記者,以前人們對救助管理站不了解,有困難的時候想不到找社會救助部門,現在經過救助部門的大力宣傳,尤其是去年4月8日以後,南崗、道裡、道外、香坊四個救助分站成立,工作力度增加了,人們了解了救助的功能,遇到困難時會想到救助管理部門。但各分站宣傳到位了,其配套的設置並沒有完全到位,比如說,夏天時,南崗分站的工作人員會在火車站設宣傳點,主動尋找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將一些小問題小難題解決在初期階段。
可冬天裡,因為沒有固定的宣傳場所,工作人員只能實行巡邏執勤,而且各區救助分站沒有車輛,這樣幫助受困者的面就要小很多。再比如說天冷了,各區救助分站都會給乞丐分發一些毛毯、御寒的衣服,在天氣十分寒冷時,主動動員流浪乞討人員住進救助管理站。可現在工作力度不夠,大面積的救助實施不了,人們了解了社會救助的作用,但力度很大、效果較好的早期救助在冬季裡卻實施不了,造成事態嚴重時,纔有一些人想到找救助管理站,這時對有些人的救助難度就很大了,比如那些患病者。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其實在國外,寒冬之季,救助部門大多會建立避寒應急救助機制,制訂相關的應急預案,動員社會各種力量,為無家可歸者提供躲避嚴寒的場所,以避免類似流浪者凍傷、因寒致病情況的發生。這方面要比我國現在實行的由救助管理部門『單打獨斗』救助的方式先進很多,效果也要好很多。比如:早在寒意初到時,法國的救助機構會啟用庫房和體育場等場所成為避寒場所;紅十字會等人道主義機構負責分發政府提供的衣物和棉被;警察加強巡邏,以及時發現街頭流浪者,並將他們引導到附近的避寒場所……
救助工作需要社會聯動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人向救助機構尋求幫助,說明救助工作已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應該指出的是,面對寒流襲擊出現的求助人員突然增多的現象,僅僅依靠救助管理站單打獨斗,恐怕很難獨立承擔起避寒救助職責。只有實現社會聯動,纔能保證救助工作良性運轉。
他說,目前的救助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環節還沒有理順,與國外的全方位、多渠道的社會救助體系還有一定的差距。要加強社會流浪乞討者的管理,首先要明確救助管理站和民政、公安、司法、衛生等部門的職能交叉和所屬關系,要以法規文件的形式確定幾方的權責。應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劃撥專款解決流浪人員的生活問題。
董鴻揚還認為,對於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首先應該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懷,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社會救助單靠政府是不夠的,應該發動每一個社會成員以及慈善組織的力量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對於那些無人贍養的重病患者,尤其是精神病患者,應該加大投入,擴建精神病醫院,強制他們接受治療並加以安置,因為精神病患者容易對社會造成危害,自身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證。
記者又從哈爾濱市民政局了解到,由哈爾濱市民政、公安和衛生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的通知》,哈爾濱市財政部門將根據每年救助危重病人的病情、人數對醫院和救助站給予定額補貼,用於對在哈爾濱市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的救助和救治。這對那些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無疑是個好消息,對盡量減少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數,杜絕凍傷等患病情況的發生也顯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