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電 在幅員遼闊的黑龍江大地上,赫哲、鄂倫春族等44個少數民族在這裡快樂幸福地生活著。2004年10月,生活在烏蘇裡江畔街津口的赫哲人敲鑼打鼓,這裡又有18棟36套居民住宅建成了。加上前兩年蓋的47棟140套房屋,黑龍江同江市 『赫哲新區』正式落成。蓋這些房子每戶居民只需要拿1萬元,其餘4.8萬元都由國家補助。小區的廣場、路燈和自來水等配套設施也同時交付使用。至此,同江市街津口鄉赫哲族人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徹底改觀。
打魚人也會種莊稼了
打魚人也會種莊稼了
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三江之濱的這片沃土,正是我國著名的赫哲鄉。今天,總人口4600多的赫哲族同胞,大部分聚居在同江市和饒河縣。滔滔大界江,勾勒出兩岸長達幾百公裡的國境線;悠悠母親河,滋養著赫哲人山水為伴、漁獵為生的民族史。

66歲的赫哲族老人尤金玉,網了一輩子魚,晚年開始學習耕種稼穡,老兩口現在種著七八十畝土地,喂了一百多只鵝。今年又參加了鄉裡辦的網箱養魚試驗班,老人說,養好了,一箱就能收入四五千元,跟過去風裡來雨裡去的自然捕撈相比,強上了天。
郁郁蔥蔥的街津山,樺葉沙沙,雲影靄靄,古朴的原木小屋依山錯落,赫哲民俗文化村已有模有樣。赫哲族鄉長尤兵興奮地指點著說:『政府投資建好基礎,村民自願入股經營,夏天搞水上游、森林游,冬季換成滑雪、狩獵,別看這旮旯裡的尋常山水,每天招引來300多游客呢!有不少人家也靠打民族風情旅游的招牌致富。』
赫哲人愛吃的『塔拉哈』、『剎生魚』成了赫哲酒家的招牌菜;歷史上赫哲人居住的簡易木刻楞、撮羅子成了游客消夏的別墅;劃船到江中體驗漁民生活,成了赫哲風情游的獨具特色的項目之一。近些年來,國內外游客來赫哲鄉旅游的越來越多。街津口搞旅游的人家戶均年收入能達到2萬元,有一家『漁家女飯店』最紅火,一年賺五六萬沒問題。
2004年,街津口赫哲鄉人均收入2700多元,比佳木斯市全市農民的水平高出9%。如今,赫哲族人家的電話、有線電視、自來水入戶率和住房磚瓦化率都達到了90%以上。
鄉裡最氣派的建築並不是赫哲族人住的一排排新房子,而是街津口鄉中心學校。校園有近萬平方米,新建的磚瓦房校捨,實驗室、圖書室和保健室等教學設施齊備,學校還購置了電腦,在學生中開設了微機教學課。
尤金玉老人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但他和記者談起教育卻是一臉驕傲:『我歲數大了,沒多少文化。可我的後人有出息了,9個孫兒中最小的都已經上小學了,兩個大孫子正在外地讀大學。』各級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向赫哲族教育投資的力度,赫哲族已成為我國第一個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民族。
騎馬上山 鄂倫春風情游
上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位外國學者考察大小興安嶺叢林深處的鄂倫春族之後,下結論說:這個民族幾十年後消亡!然而,21世紀的現實打破了他的說法,鄂倫春人正生機勃勃地邁入新時代。
小興安嶺北麓清清的庫爾濱河,緩緩流過新興鄂倫春族鄉。六七年前,開始有游客來庫爾濱河漂流。現在,這裡結合鄂倫春民族風情搞起了旅游業。漂流之後,品嘗手把肉、魚湯面片、山野菜和老山芹菜餃子等特色風味,選購樺樹皮工藝品,晚上參加篝火晚會已經成了鄂倫春鄉旅游業的特色。
42歲的莫文軍,雖說今年8月纔開始起步搞旅游業,卻是鄂倫春族中的第一個。買機器船和橡皮筏子、蓋小木屋,投入2萬元。沒想到開張纔兩個多月,不僅把全部投資收回來了,還淨賺萬把塊錢。這些日子天漸漸冷起來,莫文軍一邊忙點農活,一邊琢磨著明年怎樣再擴大規模發展旅游業。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別說城裡人,農民出門游山玩水的也越來越多。鄂倫春人就喜歡在農閑時候開小四輪拖拉機,載著家人朋友去庫爾濱河,洗衣、游泳、燒烤、唱歌跳舞。明年鄉裡計劃把通往河畔的機耕土路改造成沙石路,在新興交匯的遜克至伊春、嘉蔭至遜克的省級公路也將在兩年後修成水泥路。莫文軍知道城裡人吃肉雞吃膩了,他就想在河邊辦個小養雞廠,多養些本地土雞供應自己的餐館。
鄂倫春人種地的年代很短,而在新興鄉包括漢族在內的幾百戶人家中,最大的種植戶竟然是鄂倫春族的莫雪芬。其實當初分口糧地的時候,她家也就40多畝。十多年前她家就開荒。說到開荒的那幾年,日子過得非常苦。五六年前開始承包別人和周圍農場的地,每畝交100元。去年,她家打了13.5萬公斤大豆,收入27萬元。她家有兩臺康拜因,3臺可以帶翻地機、播種機和清耙機的拖拉機。最多的時候,她家要僱60多人。

57歲的郭寶林把重現當年山林生活景觀這件事看得很重。他利用呼瑪河特有的生態環境,創辦了『鄂倫春風情園』,裡邊有兩個用帆布搭建的『撮羅子』、兩條樺樹皮船,還有兩匹馬和弓箭等等。
『這大概就是我們以前生活的環境,讓大家來看看也了解一下我們的過去。』郭寶林說。
郭寶林翻身上馬,身手還算敏捷。他背著弓,催促著馬向前奔跑。只一會兒就消失在呼瑪河岸邊的叢林裡。10幾分鍾後,他從相反的方向回來了。『這馬也不行了,我們年輕時騎的都是生活在大興安嶺林區的矮馬,最適合在林子中穿梭,跑得纔快呢!後來開發大興安嶺,我們把馬都捐出去拉木頭了,現在矮馬幾乎絕種了。』
在幅員遼闊的黑龍江大地上,還有滿、蒙、朝鮮、達斡爾、錫伯族、鄂溫克、克爾克孜等44個少數民族在繁衍生息,他們同赫哲、鄂倫春族兄弟一樣,和著祖國現代化的腳步,在這片黑土地上辛勤地耕耘著、幸福地生活著。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