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0日電 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導游鄧小姐,今年已經是連續三年帶團來哈爾濱參加冰雪節了。1月20日下午,當她帶著游客到中央大街步行街購物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中央大街兩側的許多條輔街,大都變了模樣:新鋪了彩色布道板的街路明顯加寬,兩旁的建築粉飾一新,過去的大安街成了餐飲文化一條街,東風街變為美容健身一條街,紅專街則是音樂文化一條街。鄧小姐高興地對她的游客們說,中央大街插上翅膀了!

『金子』鋪就的路
中央大街最早叫中國大街 。1898年6月,中東鐵路在哈爾濱破土動工。同年秋季,山東、河北數千名築路勞工落腳在今天的中央大街一帶。他們壘泥為牆,束草為棚,於是這條街就有了她最初最形象的名字__中國大街。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以前,哈爾濱所需貨物基本是經花江水路運來的。中國大街的通江口(今防洪紀念塔江段)就是當年的碼頭。這樣中國大街就成了黃金水道的口岸,也成為哈爾濱當時最熱鬧繁華之地。
最初的中國大街有些地段是翻漿地。每逢春夏之交,路面像海綿一般,車輛走在上面忽忽悠悠的。連修這條路的工頭們也傷透了腦筋。年年返工,年年翻漿,白白賠進了很多銀兩。倒是江湖上有那麼一個賣弄花樁功夫的武林僧人出了一個奇招,將數千根二三米長的圓木樁,一頭削尖,一根根一排排地沿路釘打進土層中,上面再鋪以碎石、黃沙,纔解決了翻漿的問題。
1924年5月,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為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塊。方塊石為花崗岩雕鑄,長18厘米寬10厘米。其形狀大小和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塊一塊,精精巧巧,光光亮亮。據說當時一塊方石的價格就值一個美元。那時一美元夠窮人吃一個月的。中國大街足有一裡半長,真可謂金子鋪成的路。據有關專家測定,中央大街的方石塊還能磨上一二百年。路鋪得這樣堅固、美觀,在中外建築史上都是少見的。
中央大街上的建築有歐洲常見的16世紀文藝復興式、17世紀的巴洛克建築、18世紀的折衷主義建築、19世紀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有人斷言,這條歷史僅百年的大街,將西方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建築文化積淀於此,是世界上惟一擁有歐洲各類建築風格並得以完整保留下來的歷史名街。
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非常多,其中道裡秋林分公司、馬迭爾旅館在整個遠東地區頗有名氣。走進馬迭爾那一扇扇紫銅色的門扉,不經意間就可觸摸到歷史文化名人留下的痕跡,宋慶齡、郭沫若、沈鈞儒、斯諾、劉白羽、徐悲鴻、田漢、丁玲、馬寅初、溥儀等許多歷史文化名人曾下榻於此。
1925年, 中國政府收回了哈爾濱的市政政權,將中國大街改稱中央大街。歲月悠悠,世事沈浮。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央大街曾被改稱『反修大街』,1976年又恢復為中 央大街至今。
198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將中央大街確定為保護街路,決定將其改造成步行街。經過十個月的綜合整治改造,中央大街步行街1997年6月1日正式開通,。這是中國的第一條步行街,也是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
步行街青春序曲

在這條寸土寸金的步行街上,商廈林立,幾乎所有國內外的著名品牌,都要在這裡爭得一席之地;華梅西餐廳、馬迭爾冷飲廳、星巴克咖啡屋等眾多餐飲商家,以他們的獨特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星級賓館、豪華酒店更在這裡引領風騷。近年來,座落在這條街上的商家們,紛紛重新裝飾門面,貼金鑲銀,張燈結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麗堂皇,成為哈爾濱最著名最繁華的商業一條街。
在這裡人們不必操心躲閃橫衝直撞的汽車,可以悠閑自在地觀光購物,逛累了,就坐在路邊的長椅上歇息,看看街景,或者直接去酒吧喝杯啤酒。如果是夏天,索性在露天啤酒廣場來瓶冰鎮啤酒。步行街的夜晚更是流光溢彩,游人如織,別有一番特色。

哈爾濱中央大街夜色闌珊。
改造後的中央大街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哈爾濱人湧向這裡,哪怕什麼也不買,只是要感受這裡浪漫的氣氛、體會時尚的魅力。哈爾濱的女孩尤其喜歡到步行街上漫步購物,她們穿著時髦的衣裙,邁著輕快的步子,瀏覽著兩邊的風景。而她們頎長的身材,飄灑的長發,時髦的衣裙本身就構成一道燦爛的街景。
步行街自開通以來,平均每天都要接待20多萬游客。這裡永遠是摩肩接踵、人頭攢動,這裡永遠是人潮人海、湧動不息。
飛翔的步行街
中央大街太累了,她已承載不了這麼大的壓力;中央大街的經濟價值太大了,他的潛力值得挖掘。而這條黃金大道兩側的各條輔街,房屋建築已多年失修,設施破損嚴重,雖處重要區位,卻難以發揮真正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給中央大街的整體形象帶來嚴重影響,制約了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哈爾濱經濟界人士提出,中央大街的發展定位不應再拘泥於一條街,應該借助兩側輔街建設,讓中央大街插上兩翼展翅騰飛。
中央大街步行街東、西兩側共有輔街25條,過去靠東側的9條街被稱作外國一道街、外國二道街,直至九道街,靠西側的16條街則依次叫中國頭道街、中國二道街,中國十六道街。兩邊的建築也略有不同,東邊街上歐式建築多一些,而西邊清一色是中國建築。

2003年和2004年,哈爾濱市政府啟動了中央大街輔街改造工程,分階段對25條輔街進行整體提檔昇級,對具有較高文化藝術價值的歐式風情建築進行保護性開發、改造和商業整合。首先對紅專街、東風街、大安街等6條輔街及通江街進行綜合改造。
6條輔街改造後,引進並擴大了商家具有歷史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經營品種和項目,變成了特色街,。還有部分輔街改成步行街,形成了風貌步行街。輔街上的保護建築和歷史建築已全面修繕,調整和新設了『中央大街歷史博物館』、『啤酒城』、『文化休閑吧』、『影吧』等項目。此外,在原有6處休閑區的基礎上,又為游人增設了5處休閑場所。中央大街輔街的改造,歐式韻味兒十足,環境優雅舒適,有效分散吸引了主街人流,擴大了步行街的休閑空間。
在對中央大街西九道街改造時,為了保護兩座80餘年歷史的老牆,保持百年老街古朴典雅的風格,哈爾濱市投入300萬元對老牆進行平移。這個聽來像是愚公移山似的做法,卻開創了我國首例保護建築牆體整體移動成功的先河。由於年代久遠,牆體出現多處裂縫,且老牆砌體強度較低,使得遷移難度非常大。施工部門用100多個千斤頂一起用力,將牆體抬高,放到滑道上,挪出120米暫時保存。而這兩座老牆的原址將建起新的建築物待新建築物完工後,再將兩座老牆請回原址,並使之與新建築群渾然一體。
最近,由溫州客商投資的中央大街輔街西十二道街改造規劃方案已經確定。明年底,一座建築面積4.9萬平方米的海雲國際商貿城將在這裡拔地而起,中醫街照相器材一條街、紅霞街電子信箱一條街等專業特色輔街,也即將與中外游客見面。

中央大街已不僅僅是一條步行商業街,它正逐漸向兩邊的輔街延伸、發展,中央大街的經濟商業價值正在提昇,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文化韻味更加濃郁豐滿了。一個立體的、多元的、傳統的、現代的、插上了翅膀的中央大街已經起飛。
責任編輯:李逢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