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尚志市的元寶村,是中國當代著名長篇小說《暴風驟雨》的故事原發地。那時的周立波先生在這個過去叫元茂屯的小村搞土改,壯麗的生活令他動筆將一群翻身農民寫進中國的歷史。
於是,人們記住了在中國的北方,在冰雪深處有一個貧窮而充滿活力的小村——元茂屯。
幾十年過後,元茂屯改叫元寶村了,與全國人民一道經歷了風風雨雨,走進了改革開放的年代,走進一場波瀾壯闊的經濟開發建設中。
而今,再次來到元寶村,一幅有著鮮明改革發展印跡的現代鄉村圖景展現眼前。人們高興地看到了,往昔那個『光?屯』,已經成為充滿現代生活氣息的小康村,成為黑龍江省優秀的、發展前景巨大的鄉村改革的典型。據村黨支部書記張金寶介紹:目前全村現有農戶354戶,耕地面積2258畝。200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1.5億元,人均純收入5680 元,戶均存款16萬元。隨著村經濟實力的增強,該村已12年未向村民收取鄉統籌和村提留費,所有學生上學費用均由村裡負擔。農戶住房磚瓦化率、自來水、有線電視人戶率均達 100%。
市場規律:無工不富
在改革開放之初,元寶村也同全國一樣,實行了聯產承包,分地到戶。可該村人均土地是3畝,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元。憑這條件要富裕奔小康,單靠種地賣糧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興辦工業,使一些農民脫離土地,使剩餘勞動力得到合理使用。這在其他地方已得到成功的證實,如華西村等。
元寶村地處半山區,周邊有7個國營林場,木材資源十分豐富,居住地在公路邊,進入縣以上市場比較方便。此外,就是地少人多,富餘勞動力很多。自1986年始,在黨支部書記張金寶的倡議下,先辦起了小型木材加工廠。由於前些年靠貸款維持農業生產,已經欠了銀行27萬元,那時仍無償還能力,再貸款已不可能。於是,只能靠個人集資辦廠。初辦企業的農民對辦廠信心不足,不敢將僅有的一點血汗錢拿出來,出現了村民看乾部、乾部不知怎麼辦的情景。張金寶書記率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將家中的1.3萬元拿出來,放到村委會的桌上。張金寶跟大伙說:『炒豆大家吃,砸鍋就一人。乾好了算大家好,乾不好先賠黨員乾部的。』經動員共籌集資金3.7萬元。第一個小木農具加工廠1986年3月開工了。經過認真經營,這個小廠當年就獲利2萬餘元,鄉親們樂了。
此後,在1987年,他們又建了一個綜合建材廠和廢塑料加工廠。廠建了,產品得銷出去。村裡的黨員乾部帶頭走出村,背著大煎餅去找市場,尋客戶。農村人經商都被人瞧不起,坐火車買不起臥鋪,帶著馬紮子上車,旅費自己墊上,客戶來了領家去吃住。由於缺乏經驗,還常常受騙上當。就這樣,他們熬過了草創時期。
1988年,木制衛生筷子如期開工,產品被國家定為免檢產品,遠銷到日本。1991年村裡又同香港偉盈國際有限公司合作,港方投資56萬元人民幣,村方投資169萬人民幣,成立了黑龍江元寶山木制品有限公司,獲得了產品的直接口權。1993年,投資110萬元,開發了鉛板筆生產項目。在上海中鉛一廠的支持下,年加工鉛筆3.8億支,鉛筆板1680萬羅,成為國內知名的鉛板筆集散地。
元寶村利用林區資源富了起來,但未忘記國家實施的天保工程,為了保護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他們走出國門,與俄羅斯一企業合作,在俄境內建立了黑龍江遠東木制品有限公司,購買了俄方一座山林的采伐權。同時,聘用當地俄方工人,加工木制項目的半成品,運回元寶村,深加工後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同年與日本達成聯營開發環保型可降解葦漿餐具盒項目的協議,組建了黑龍江元寶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這是全省第一家村辦股份制企業,總注冊資金2000萬元,個人股份佔70%。
目前,全村共有3家外向型企業,利用外資1230萬元,出口創匯 230萬美元。
元寶村黨支部書記張金寶向溫家寶總理匯報工作
本地優勢:工農並舉
農民創業不會忘記土地,無糧無穩,糧食生產也是國之大計。元寶村靠發展工業走上一條富裕之路,更不會放棄農業生產這個基礎產業,他們堅持『以工養農,工農並舉』的戰略,使元寶村的發展前景更寬闊。
由於元寶村人每年在企業的收入佔人均收入的70%,土地逐漸轉移到種田能手和種田大戶的手中,初具了土地使用規模化、經營化的模式。到目前為止,農戶由過去的300多戶減到現在的65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在全村僅佔18.3%。多年來,該村累計向農業投資122萬元資金,用於農田基本建設和大型農機具配套設備等,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同時增加了農業科技投入,聘專家、辦科技講座,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起高效農業。
在元寶村,農戶的鎮村統籌費由村辦企業支付,學生九年義務教育費用也由企業支付。凡昇人重點高中和大專以上院校的學生,村裡分別給予500元、 1000元和2000元不等的獎勵。出資 20多萬元用於敬老和助殘事業,投入 160萬元為村裡鋪了水泥路面,安裝了路燈、自來水管線、有線電視等。到目前為止,全村共有轎車26輛、貨車4輛、大客車5輛、摩托車212輛,農用車146輛,村民手機200多部。村民房磚瓦化率達100%、彩電普及率 100%。
元寶村是因周立波筆下的元茂屯出名的,北方土改文化資源是該村的無形資產和巨大財富,從而,發展旅游事業成為元寶村又一經濟增長點。為實現第二次創業,該村已投入 400多萬元,建起了周立波紀念館主體工程、旅游接待服務中心、賓館和元寶山牌樓;去年又投資30多萬元修建『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城樓。同時,計劃用3?5年時間完成《暴風驟雨》影視城建設,並修建植物園、水上樂園、兒童公園等各種休閑娛樂場所及元寶村旅游度假區。目前,元寶村生態建設規劃已經黑龍江省有關部門批准立項。
造福子孫,明天更美好
元寶村靠發展工業,帶領農民走上一條富裕的道路;靠『以工養農,工農並舉』開發了該村巨大的發展潛力。下步,將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超越,把明天建設得更美好。
對於未來的設計,元寶村的帶頭人們,頭腦是清醒的:資金是基礎,人纔是關鍵。在著重培養本地人纔的前提下,廣招能人及有識之士到元寶村來工作,以優厚的待遇使外地、外省的人纔集中到這塊黑土地上;立足於農、取利於工、異地開發、集團化發展。近年,他們在大興安嶺及大連等地,先後開發了8家木制品加工廠,一個外向型的集團企業初步形成。
,元寶村與祖國的建設速度同步,以工帶農、比翼齊飛。為黑龍江省鄉村的未來發展,做出了標志式的貢獻。生存環境良好,現代化生活特征明顯,展現了新型鄉村的跨時代風貌。
元寶村的今天,是黑龍江省鄉村發展的明天。
元寶村與日本聯合開發的環保型可降解葦漿餐具盒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