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5日電 題:『天保工程』再造興安秀色
千百年來,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從大興安嶺、完達山、小興安嶺的滔滔林海中奔騰而出,它們滋潤了沿岸的土壤,孕育了我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從建國至今,共為國家生產商品材4.96億立方米,佔全國木材產量的三分之一。然而,在過去的四十年裡,過量采伐使當地天然林資源銳減,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從1998年開始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在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牡丹江、綏芬河流域內,黑龍江森工國有林區全面實施。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森工企業的主營方向將變伐木為營林,有計劃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切實保護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植被。
山青水綠林木蔥蔥
黑龍江省森工國有林區的天然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是東北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區總經營面積1005萬公頃,佔黑龍江省國土總面積22%。區域內水資源特別豐富,不僅中、俄界河黑龍江流經這裡,另一條界河烏蘇裡江也發源於完達山脈,此外湯旺河、拉林河、諾敏河、七虎林河也都發源於這裡。這裡的植物種類繁多,代表樹種是紅松、長白落葉松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片森林成為松嫩平原、松遼平原、三江平原糧食基地和呼倫貝爾大草原牧業基地的天然屏障。對東北、華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平衡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過量采伐,這個森林寶庫的天然林資源銳減,成過熟林資源瀕臨枯竭,並導致當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根據氣象部門統計,幾十年間,黑龍江省的年平均降雨量已經從原來的600毫米左右減少到九十年代的400毫米;水土流失面積也急劇增加。而根據森工部門的統計,到九十年代初期,這裡的森林資源比建國初期減少了37.4%,可采蓄積減少了81.8%。可以說,林區內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已到了危急關頭。
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以後,黑龍江森工林區在計劃內、計劃外、水災材等三個方面大幅度的調減了木材產量,從工程實施前的691.5萬立方米調減到2003年的403.8萬米方米。同時,大面積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林區內的有林地面積明顯增加,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森工經營區域內森林面積增加了77.6萬公頃,森林蓄積增加了5558.7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了7.9個百分點。
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和森林覆被率的提高,為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全林區已經建成國家、省部級自然保護區10處,保護面積67.9萬公頃;建成國家、省部級森林公園44處。對天然林的保護促進了森林的健康生長,同時也改善了當地的小氣候。在清河林業局采訪時,當地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現在這裡的年積溫比天保工程實施前增加了350.27攝氏度。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也比從前提高了不少。根據他們的測算,當地的水土流失量已經由天保工程實施前的年均1039噸/公頃,減少到112噸/公頃,下降幅度達到89.22%。
森林歷來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天保工程實施後,林區內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也得到了改善。現在東北林區多年未見的東北虎又重新出現在山林中。像位於繞河縣境內的大佳河自然保護區地處三江平原北部,那裡擁有眾多河流和湖泊,是許多遷徙鳥類的中間歇息沾和棲息地。根據科研人員統計,保護區內現有鳥類251種,其中9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且因為保護區位於中俄邊界區,那裡山勢較高且植被繁密,又成為中國東北虎和俄羅斯虎的主要生境和遷徙通道。據調查,這幾年,每年都有數只東北虎和幾百只馬鹿經過這裡從俄羅斯遷入我國。
新機制管護見成效
為了管理好森林資源,黑龍江省森工林區從1999年開始推行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目前,全區實行管護經營責任制的林場(所)有589個,佔林場總數的97.1%。這些林場的森林資源管護已經由過去的林業局、林場兩級管護,發展為現在林業局、林場和職工承包戶三級管護。使管護責任從過去懸在半空中,看似大家管、實際沒人真正負責的不良狀態,轉變到落到人頭、和每個人的利益緊密聯系。這樣一來,林場職工的工作勁頭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從2002年開始,黑龍江省第三森林調查規劃設計院先後研制開發了黑龍江省森工國有林區森林資源檔案管理系統、森林防火指揮地理信息系統、森林資源管理與監測地理信息系統和森林資源管護經營地理信息系統,並相繼在全省森工林區得到了實際應用。在這些系統的開發過程中,科研人員結合林區實際,制定了詳細的數據生產和系統開發標准。先後完成了4個林業管理局、40個林業局、618個林場的地形圖、森林資源分布圖、林相圖、森林防火專題圖等。統一了比例尺,實現了小班數據和圖庫的統一。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林區地圖滯後、不准確的頑疾,還為今後工作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就拿繪圖這一件事來說,過去人工繪制一張林相圖總需要50個人忙上兩年纔行。但是現在,只要填好數據,生成一張新的林相圖只要幾秒鍾的時間。
一系列新方法的運用,使基層林場的管護效果、森林資源培育質量明顯提高,同時還加大了非木材森林資源的開發力度,推動了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加工業的發展,分流安置了大量富餘職工。
林區打造『新半壁江山』
長期以來,林區收入主要以銷售木材為主。但是實施天保工程後,全省森工林區的木材產量由1997年的691.5萬立方米逐年調減到2003年的403.8萬立方米,調減比例達到41.6%。而天保工程中國家給予的資金都是用於森林管護、政策性支出、養老保險補助等費用支出。發展後續產業面臨資金缺口。而且,對於長期以銷售木材為主要收入的林區人來說,今後如果不賣木材了,收入從哪裡來?
森工系統把目光瞄准了多種經營這條路。其實,黑龍江林區的木耳、蘑菇、山野菜、松仁早已名聲在外。可是,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分散經營、粗放管理的原始經營方法顯然行不通。如何纔能形成合力,讓那些來自全省林區的綠色產品不再各自為政?
2000年,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向國家工商局申請注冊了『黑森』商標,從此,來自東北大森林的綠色產品有了一個響當當的新名頭。現在看來,這顯然是一招好棋。2001年,『黑森』品牌在哈洽會上首次亮相就吸引了眾多客商關注的目光。隨著『黑森』產品遠銷國內外,林場職工的生活也發生了喜人的變化。很多從林場分流下崗的職工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坐標。
近年來,黑龍江省森工林區大力發展以綠色食品和北藥開發為主的多種經營產業。充分利用林下資源發展山野菜、中草藥、食用菌、林蛙等經濟作物,目前,已經建成各類生產基地1339處,產業化基地69處,龍頭企業28戶。多種經營產值及收入也從1997年的30億元提高到2003年的69.7億元。在木材生產大量減產的同時,林區多種經營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林區經濟的半壁江山。林區職工年人均收入也從1997年的2490元提高到2003年的4497元,林場職工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林區社會穩定。
天保工程實施6年來,黑龍江省森工林區正在發生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目前,這項工程已經進入第二期。根據規劃,到2010年時,這些林區的生態和產業兩大體系的基本框架將得到建立。天然林資源也將得到有效恢復,林業用地的森林覆蓋率將趨於飽和,森林的數量、林分的質量和林地生產力也會得到較大提高,並真正起到維持黑龍江省和東北地區生態平衡的作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