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21日電 哈爾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主要預期目標:
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實際直接利用外資增長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不超過4.8?;主要污染物削減2.1%。
推進振興 完成國企改革
基本完成國有企業改革,堅持開放式改制,引進戰略投資和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力爭90%以上的國有企業進入改制程序,70%的企業基本完成改制。針對企業不同情況,實行一企一策。對規模大、影響力強的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對處於盈虧邊緣但有發展前景的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停產或半停產、產品或部分產品有市場的企業,采取整體出售等多種措施。對劣勢企業實施破產關閉。完成22所企辦校分離工作,分離10所企辦醫院,啟動企辦供電、供水、供熱和物業部門的分離工作。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改制分流工作。推進企業債務重組。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體系。
發展民營經濟
以國有中小企業民營化為方向,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完善民間投資機制,引導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轉化。建立健全服務體系,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資金、信息等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幫助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扶持一批民營科技企業進入『小巨人』行列。
建設工業基地
積極參與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加快工業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培育優勢產業、強勢集團和知名品牌。
實現工業增加值580億元,增長15%以上,力爭達到6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增長10%,利潤增長12%。
加快項目落實
落實好前兩批國債項目,規劃論證好第三、四批國債項目,爭取國家和省的更大支持。完成工業投資140億元,增長20%以上,實施超千萬元以上項目234項,確保竣工投產70項以上。重點實施33個超億元項目。推進超大規格鋁板帶材、軸承系列產品、精密數控刀具等一批重大改造項目。
壯大優勢產業
加快發展機械、醫藥、食品等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產業聚集。機械工業做強做大主機產業,加快發展配套產業,力爭新開59個項目,投產26個項目,增加配套企業30戶。醫藥工業新開25個項目,投產15個項目。食品工業新開10個項目,投產13個項目。力爭引進10戶以上國際大企業。加快培育新的優勢產業,規劃、啟動化工產業園區建設,推進12個化工重大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經濟,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依托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發展木材加工業。
培育企業集團
加強政產學研結合,加快培育和發展企業技術中心,致力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加快產業化步伐。發揮哈藥、哈啤、電站、哈飛等品牌優勢,通過資源整合、多元化投資,建設一批品牌號召力強、技術創新能力強、市場應變能力強的大企業集團。
百姓利益
提高城建水平
力爭啟動軌道交通一期工程,確保實施一項跨松花江大橋或隧道工程。打通通鄉街,拓寬改造工農大街。推進磨盤山供水工程,確保2006年向城市供水。啟動何家溝綜合整治等內河治理和污水處理項目。繼續實施道裡集中供熱二期、西南部集中供熱、向陽生活垃圾處理場二期工程。推進城區增綠、郊區環綠,綠化沿松花江、穿城鐵路線及城區『三溝』。重點實施中央大街綜合整治三期後續工程、太陽島三期改造等建設工程。嚴格控制高檔商品房,大力發展普通商品房,適量建設經濟適用房。改造一批背街背巷、無燈街路、破損人行道、水衝公廁和居民庭院,力爭消除市政土路。
社會保障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再就業。進一步落實財政投入、小額貸款、稅收減免、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培訓補貼等政策,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第三產業和社區服務業,努力擴大就業容量,全年增加10萬個就業崗位。繼續實施再就業援助行動,安置1.5萬名『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建立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機制,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養老保險突破100萬人,新增參保人員10萬人。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確保養老保險金全部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達到176萬人,基本實現全覆蓋。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醫療保險力爭達到155萬人。繼續提高城市低保金補差額,開展農村低保工作。
醫療衛生
加強公共衛生管理,建設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管理體系,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執法體系。繼續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場准入制度,加強藥品供應網、監督網建設。做好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范圍,加快農村鄉鎮衛生院建設。普及全民健身活動。啟動大冬會籌備工作,提高冬季運動項目競技水平。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穩定低生育水平。做好第一次經濟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