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電 『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溫家寶總理殷切的話語表達了對黑土地的厚望。目前,我省擁有耕地總面積1173萬多公頃,規劃確定基本農田面積為1014萬多公頃,人均耕地0.31公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 2.9倍。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耕地總量逐年減少。
怎樣解決保護耕地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土地整理成為必然的選擇。
萬畝岩地造良田鹽鹼灘上植新綠
牡丹江鏡泊湖風景區邊緣是火山熔岩臺地造田現場。玄武岩臺地造田項目是2000年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中心正式成立後的第一個項目,當年立項、當年施工、當年見效。他們從11公頃試驗田入手並一舉成功,如今項目區總面積730公頃,淨增耕地面積640公頃,經營單位年均純收益256萬元。岩地造良田,不但豐富了旅游區的內涵,而且闢建了優質大米生產基地,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春季一片白茫茫,夏季有雨不滲湯,秋季難見枯草黃,冬季無雪露淒涼。』這是過去大慶油田多年采油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真實寫照。2001年,大慶及周邊治沙壓鹼改革項目啟動,該項目一期工程投資6億元,歷時3-5年,治理200萬畝,目前已完成102.5萬畝。據項目區負責人單英臣介紹,該項目使原本寸萆不生的鹼斑地變得綠草如茵。
分類規劃整理挖潛耕地資源
黑龍江省13個市地和農墾、森工總局各有特點,全省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因地制宜,大體劃分四個區域進行。
環境災害整治區。2002年以來,在大慶油田及周邊市縣實施沙化鹼化整治項目5個,涉及面積17萬畝;安達市1333公頃鹼化嚴重地區經過總體規劃,將建成旱能灌、澇能排,環境優美、草場林木相互依托的現代化牧草生產區。在四大煤礦區域,目前已治理塌陷1113公頃,恢復基本農田近900公頃。
采金復墾區。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腹地,如寶清、穆棱、樺南、蘿北及黑龍江流域。正在實施的采金區土地整理復墾實行表土剝離,開采後恢復耕地的治本辦法,使穆棱市雷鋒河流域逐步恢復生態功能,目前已復墾采金廢棄地480公頃。樺南縣把土地整理復墾工作列為全縣『百件實事』之一,並得到立項批復,該項目總面積219公頃,投資346萬元。樺南縣國土資源局算了一筆賬:投入2萬元復墾一公頃耕地,10年內平均年產值2500元,加上利息,約10年返本。
內涵挖潛區。我省在農墾系統配合小城鎮建設及落實全省 2000萬畝高油、高蛋白大豆的連片機械整理的農業結構,撤村並點入庫總面積為4245.54公頃,新增耕地面積2454.01公頃,擴大了機耕面積,推進了城鎮化建設;九三農墾去年年內5個生產隊撤隊並點完成後,復墾土地267公頃,增加耕地216公頃小。
自然災害損毀區。我省地質成因復雜,水打溝、沼澤地分布廣,加之山洪爆發,洪水肆虐,造成大量耕地被毀。泰來、杜蒙兩縣1998年特大洪水造成的災毀地,經過兩年建設,整理耕地 17602公頃;慶安縣2萬餘畝耕地低窪易澇,十年九不收,通過省與縣共同投資進行土地整理建綠色食品水稻示范區,幾年下來,低窪易澇的『爛泥塘』變成了『塞北江南』。目前,該縣已被確定為全省生態建設示范區。
地整理日趨規范,資源儲備後勁十足
擺在記者面前的是一組令人欣慰的數字:從2000年黑龍江省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工作正式起步開始,經過5年的運營,我省土地整理已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5年來,相繼申請國家立項36個,總面積20587.48公頃,淨增耕地面積9641.1公頃,其中實施項目7個,總面積2921公頃,淨增耕地2396公頃。省級立項127個,總投資42812.54萬元,總面積37184.19公頃,淨增耕地1736132公頃,其中已實施59個,總面積23444.2公頃,總投資16746萬元,淨增耕地12825.2公頃,淨增林地2465公頃,淨增水面465公頃。通過整理,確保了全省連續5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據統計,目前全國可供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不足,其中可開發為耕地的約667萬公頃,而黑龍江省可利用後備耕地資源近 150萬公頃,佔全國可開發耕地的22.5%。它意味著,如果全國開發5公頃耕地,我省就佔了1公頃還多。自2001年開始,到 2010年的10年間,我省每年要淨增耕地0.6萬公頃,2010年達到6.7萬公頃,要為全國耕地總量佔補平衡進行耕地儲備,建成全國的大儲備庫。
土地整理帶來的不僅僅是土地面積的增加,耕地的質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