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23日電 在哈爾濱市繁華的地下商業街下面,距地面21米深處,神秘的7381工程已經靜靜地橫亙了30年。這項浩大的人防工程,創造了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雨,它深深地埋在了每一個參與過施工的老哈爾濱人心中,也是地鐵建設的基礎。春節前,記者對這條戰備大隧道進行了踏訪。
在博物館附近的一個鞋城,拾級而下,穿過兩層商服區,又穿過兩層辦公和貯物區,7381工程漸顯歷史面貌。從地下第四層開始,鋼混結構裸露出來,四壁質地和洞頂的棱角都有鋼條。走到地下第七層,洞頂已呈拱形順勢而下,一塊塊水泥拱板冷森森地形成一個整體。下至地下七層半處,是一個十餘平方米的空間,一道鐵門擋住了去路。門當中是一個大鐵栓,一名管理人員上上下下打開了五道門鎖後,三名管理人員一起動手,大鐵栓纔艱難地被打開。據人防部門工作人員介紹,7381工程不但浩大,而且建築質量相當過硬,雖然經歷了30年的歲月,但各處牆體、拱頂、通道等依舊堅固如初。
這是一條巨大的拱形通道,一個人站在通道裡,頓生微不足道的渺小感。寬大的混凝土拱板高高地『扣』下,整齊而肅穆地排列,東西向隱入黑暗中,猶如一條臥龍。腳下是粗糙積塵的水泥路面,每走一步都會發出清晰而回蕩的聲響。記者粗略丈量了一下,發現這條通道可以輕松容納一輛大型消防舉高車通行,而且通行時甚至可以半展一節曲臂。
工作人員介紹說,按照建設時的規劃,工大、博物館、軍工等一系列出入口,又被稱作『地鐵站臺』,修建時就已參照了外國地鐵建設的標准,而現在哈市修建地鐵工程,這些『地鐵站臺』也就真的將被建設成地鐵站臺了。
記者在走訪中遇到了很多關心地鐵建設的市民。一位曾經參加了7381工程施工的老工人對記者說,該工程主要采取逆作法施工,它的優點很多,缺點之一就是施工縫多,接茬如果處理不好,對工程的結構強度和整體性有一定影響,結構的幾何尺寸偏差較大,給裝修帶來不利,對防水有一定影響。
而據哈爾濱市人防部門介紹,在對7381工程的維管過程中,恰恰發現了防水問題。一些路段出現不明漏水,有的地點積水達半人深,為此,人防部門專門建立了管理隊伍,定期用水泵抽水。上個世紀80年代,哈市就有利用7381工程建地鐵的主張,當時的市領導曾經組織有關部門專門查過漏水點,但一直沒有找到癥結。
還有一位市民指出,7381工程距離場面21米到22米,在如此深的地下建地鐵並非容易事。從地面下到地鐵處,光靠步行下臺階肯定行不通,需要建設滾梯,這就可能涉及到了征用土地問題;建地鐵肯定就要擴大面積,而在距地面這20米的距離內,30年間又增加了許多管道和線路,開挖時將涉及多個部門協調工作。翻查30年卷宗,這也非易事。
據記者了解,這些年來7381工程的出入口都已『平戰結合』了,有的部分成了停車場,有的部分成了倉庫,有的部分則成為商服的一部分。修地鐵就涉及到建道建站,一些地面建築就要拆遷,一些單位就要搬遷。拆與搬就又有了安置問題,一些黃金路段的單位,肯定對再次安排的位置提出一定要求,這又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好的問題。
對於這些疑問,有關單位的答復卻非常乾脆:建地鐵是事關全局長遠的大事,目前技術發展完全可以解決水患,管線和安置問題都是可以妥善解決的小事!看來,哈爾濱市地鐵建設已是『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