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向海外尋求石油資源 泰納支線背後的中國石油戰略
2005-02-25 08:31:13 來源:搜狐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5日電 泰納線是否會在中國大慶附近敷設支線眼下還並不完全明朗,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能源外交將會成為今年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中國向海外尋求石油資源的努力不會停止。

    泰納線中國支線猜想

    2月初記者得到中石油內部人士證實,修建泰納線中國支線確有其事,但是具體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卻尚無確切消息。

    就在此前兩天,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長赫裡斯堅科今年1月曾秘密訪華,並向中國承諾遠東石油管線將修中國支線。

    2004年12月31日,俄羅斯政府總理米哈伊爾·弗拉德科夫簽署了第1737號命令:建設『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線,從東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州泰捨特市,向東經過赤塔州、布裡亞特共和國、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終點是遠東地區納霍德卡港附近的別列沃茲納亞灣。這條輸油管線被簡稱為泰納線。

    俄羅斯石油專家都清楚,目前國際上原油消費最有潛力的市場有兩個:一是傳統上的北美,另一個是經濟正在崛起的東亞。石油儲備居世界第二的俄羅斯,一度野心勃勃地想把這兩個市場都納入麾下。

    如果泰納線乾線於2008年順利完工,年輸油量將達到8000萬噸。西部石油東輸,加上遠東不斷增加的石油,不僅能滿足遠東對原油及其衍生產品的需求,提昇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且能擴充俄東部地區與東北亞國家合作的資本。

    中國是亞洲最大的能源需求市場,自1993年起,進口總量逐年攀昇。俄羅斯需要這樣『一個持久而穩定的石油市場』。

    俄羅斯石油公司的有關人士也曾表示,『因為中國也有自己的選擇空間,我們很怕中國石油公司將目標轉向中亞地區,把石油輸運管道伸向哈薩克斯坦及裡海地區的油田。一旦出現這種局面,俄羅斯石油就會痛失中國市場。』

    所以,今年年初俄政府剛剛簽署的協議規定管線的走向經過阿穆爾州的斯科沃羅季諾市,俄羅斯媒體認為,這表明俄羅斯有可能從這條新建管線向中國大慶敷設支線。同時又不影響通過新建管道終端向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供油。

    對於中國來說,泰納線支線,每年將為中國帶來3000萬噸的原油。這將解決因大慶油田減產而造成的東北石化產業原料日益短缺的問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多年從事煉油技術研究的人士稱,目前為止,從2004年3月份開始的俄羅斯鐵路運輸方式已不能滿足東北各煉油廠的胃口。

    自從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開始,2001年我國石油需求的34%依賴進口,2004年約為40%,根據巴黎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82%。在目前的中國石油進口中,中東佔50%,非洲佔25%,亞太地區15%,中亞俄羅斯10%。其中,中國90%以上的原油進口通過海上運輸。今年能源外交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走進非洲、守住亞洲、進軍拉美,符合中國石油全球布局的戰略。

    日本雖然也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但是其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程度較低,而且日俄能源談判難免會與北方四島的主權問題掛上鉤。導致日俄的合作總是被蒙上陰影。另外,泰納線項目所需的巨額資金,俄方有意以支線換取中國對管道項目和相關油田的投資。這有利於中俄之間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合作。中方能為俄提供大量的具備一定專業勞動技能的勞動力資源,並為建設泰納線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

    雖然一些俄羅斯專家發現,支線如果從赤塔州出發後,向東南沿途所經地方多為外興安嶺山地和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的沼澤地帶纔能進入中國,將給施工造成極大的困難,使建設周期無法預計和控制。但一直關注俄羅斯石油管道的黑龍江省社科院俄羅斯研究所研究員趙立枝說:『俄羅斯的石油管線建設技術是世界一流,解決這些不過是資金與時間上的問題。』黑龍江省社科院俄羅斯研究所是國內第一家研究俄羅斯對外經濟的研究所。

    『作為中俄政府間的協議,修建泰納線中國支線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趙立枝說。

    支線之路障礙重重

    1994年,俄羅斯石油企業就曾向中方提出修建從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北地區的石油管道。多年從事俄羅斯研究的黑龍江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本栽回憶,當時不少人以為那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1996年,在葉利欽連任俄羅斯總統後,兩國政府簽署的《中俄關於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議》文件中,石油管道項目赫然在列。至2001年9月中國總理朱鎔基訪俄,一條北起俄羅斯安加爾斯克、南到中國大慶的跨國石油管道鋪設計劃,已經頗具規模。

    陳本栽經常參與中俄經貿訪談,他對此事極為熟悉,『最終敲定了這一工程的具體路線:西起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安加爾斯克油田,向南進入布裡亞特共和國,繞過貝加爾湖後,一路向東,經過赤塔州,進入中國,直達大慶。』這就是所謂的中俄方案『安大線』。依照計劃,總投資約為25億美元的管線工程將於2005年首期建成,於2010年二期建成,將在25年內總計向中國輸送原油7億噸,價值約1500億美元。

    但2002年底,安大線管線建設方案遭到俄羅斯國家生態鑒定委員會否決、俄羅斯石油公司放棄安大線方案。日本首相小泉於2003年1月10日飛到莫斯科與普京總統簽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計劃》。小泉依據合作計劃向俄羅斯提交了修建安納線、原油流向日本的管道建議。日方承諾,每天從俄進口石油100萬桶,還准備提供50億美元貸款,協助俄羅斯開發油田及修建輸油管道。這也正好符合俄石油界於1993年擬定的『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計劃。

    『俄羅斯也一直擔心:安大線建成運營後,油管出口在中國,俄國將在石油價格與供油量方面失去主導地位,』陳本栽說,『而如果安納線能夠盡快得到落實,不僅可以解決俄羅斯本國遠東地區的工業用油問題,而且油管出口在納霍德卡,從這裡再向中國、日本、韓國出口原油,俄羅斯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兼顧。』

    為贏得政府支持,石油運輸公司通過對安納線方案一系列技術經濟論證,最大限度地縮短管道的長度,但最後的距離還是達到了3765公裡,建設成本也因此高居50億美元以上。『根本問題仍是環境問題,安納線可能破壞擁有世界上1/5淡水的貝加爾湖,它被破壞的後果將是無法想象的。』黑龍江省社科院俄羅斯研究所研究員趙立枝說。

    『泰納線應該是繼安大線、安納線之後最優的選擇,』陳本栽說,『因為它不經過貝加爾湖,不會造成生態破壞。』

    但是泰納線也有自身的問題。

    近年來俄羅斯遠東人口總量持續下降,據2004年最新統計人口已減少到663.4萬,勞動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據估算,管道通過的阿穆爾州部分將為該州提供9664個工作崗位,可勞動力的缺乏將會直接影響到支線的修建,』趙立枝說,『另外,遠東石油天然氣開發和利用的基礎設施落後及遠東地區海底油量的不確定性,都將會影響俄羅斯是否能長期提供8000萬噸的年輸油量。』

    另一方面,油氣開發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但是俄羅斯恰恰面臨很大的資金缺口。遠東地區著名經濟學家米納基爾在分析《1996年-2005年遠東與外貝加爾湖經濟社會發展聯邦綱要》難以執行的原因時指出:前五年國家預算撥款只佔綱要顯示所需費用的5.2%,遠東地區預算也只有17%,共計22.2%,實際經費缺口高達77.8%。國家預算撥款不到位,在沒有其他可靠的資金支橕的情況下,遠東油氣資源的開發必然難以做大。

    日本看到了俄羅斯的窘境,提出投資135億美元修建石油管線及開發東西伯利亞新油田。

    日本的加入,使泰納線的利益分割出現新的變化。如果根據誰出錢多誰就能從中得到更多好處的原則,如果油量無法長期保證,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日本是否願意讓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分一杯油羹或者分多大油羹就成為新的問題。這使得中方與俄羅斯方面的談判又增添了更為復雜的因素。

    就在此時,冰冷的黑土地下傳來了好消息。央視春節期間報道,大慶油田的油層底下發現了儲量約1000億立方米的大型天然氣田。大型天然氣田的發現對於暫時緩解我國油氣資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市場人士相信,這個大型天然氣田的發現也在無形中加大了中方與俄羅斯在能源談判中的籌碼,使泰納線中國支線是否修建的前景更趨撲朔迷離。

    『2月3日,俄羅斯政府否認了中國通過進出口銀行和其他銀行借給了俄石油公司60億美元,幫助他們購買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消息,這個否認正值大慶發現天然氣田的消息傳來,裡頭恐怕大有深意。』趙立枝說。

    推行能源戰略全球化

    泰納線中國支線的修建一波三折表明,由於牽涉到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利益,中國向海外尋求石油資源的道路並不那麼平坦,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似乎又必須直面這些復雜的利益博弈,推行能源戰略的全球化。

    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從1993年我國變成原油淨進口國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原油產量的增長已經跟不上需求增長,供需缺口在明顯擴大。

    要改變這種情況,滿足國內石油需求和石油安全供給的需要,一個途徑就是必須實現能源戰略的全球化。而所謂的全球化,目前的普遍理解是,用兩條途徑來分享國際資源,實現國內石油的安全供給。這兩個途徑是:一是通過國際石油貿易的渠道;二是走出去到國外去勘探開發油氣資源,盡可能多地提高獲得份額油的能力。

    實際上1993年開始,中國已經開始了海外尋找石油的征程。

    目前,世界第三大產油區——非洲——已成為中國第二大原油來源地。其中蘇丹和中國的合作最緊密,中國有大量的工程隊長年駐紮在蘇丹開采石油。另外,在亞洲的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都有一些石油項目。

    拉美是除中東之外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最為密集的地區。作為OPEC成員國之一的委內瑞拉是這一地區最大的產油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胡錦濤主席去年對拉美的訪問為中國和委內瑞拉的石油合作掀開了新的一頁,並推動了中國和巴西、阿根廷等其他拉美國家的石油合作。

    盡管如此,中國的海外資源尋求之路並不一帆風順。

    中國企業在非洲的石油領域有所建樹,但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姚桂梅卻認為,中國在這一地區的石油項目規模還不夠大,發展石油項目的力度還不夠,統籌規劃性不強。今後,要想在西方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佔主導地位的非洲產油國有更大的作為,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

    此外,還經常有一些聲音指責中國的石油需求拉高了世界石油價格,把中國當作世界油價上漲的替罪羊,並出於某些目的指責中國在一些石油領域的投資具有戰略目的。

    『現階段中國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實際上在其他發達國家也同樣存在,中國實施的能源戰略並沒有一些人說的特殊目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說,『為了維持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能源戰略也需要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向著全球化的步伐邁進。』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