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5日電題:大山的兒子??記林業老英雄馬永順
記者杜麗華
2004年10月26日,坐落在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松濤生態園區的林業英雄馬永順紀念館正式開館了。這是黑龍江省繼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之後的第二個工人紀念館,在這裡濃縮著馬永順不平凡的一生。
馬永順是新中國第一代伐木工人。在國家急需木材的年代,他是伐木的模范;在國家需要保護生態環境時,他又是植樹造林的英雄。無論伐木,還是造林,只要黨和人民需要,馬永順都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乾得極其出色。他16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新中國成立之初,馬永順以忘我的熱情,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他一個人完成六個人的工作量,『一把彎把鋸,威震興安』??創造出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國記錄。他根據自己多年經驗總結出的『安全伐木法』和『四季銼鋸法』,被寫入全國手工伐木作業的教科書。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他的事跡就被編為教材,選入中小學生課本。
1959年,在全國群英會上,周恩來總理親切地對他說:『你們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還要多造林,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打那以後,總理的話時刻銘記在馬永順的心裡。
伐木時,他想方設法采育結合,保護林中幼樹不受傷害。春天造林季節,他每天清晨上山,趕在上工前和下工後的時間植樹造林。中午,趁工組同伴休息,他又抓緊栽上幾棵樹。馬永順算過一筆賬,這麼多年,他大約采伐了36000多棵樹。他暗下決心,栽的樹一定要超過砍倒的樹,也算是償還欠這片大山的債吧。馬永順就這樣邊砍邊栽,到1982年退休時,還差8000棵樹沒栽。
退休後,馬永順依舊把栽樹這件事放在心上。朋友們勸他:你過去對林區做了那麼多貢獻,退休了也該好好歇歇了。他總說我已向大山許了願,不能食言。那幾年,每到造林季節,馬永順就回到工作過的林場跟營林工人一起上山義務栽樹。林場領導擔心上了年紀的馬永順吃不消,關切地對他說:『造林現場離林場遠,路不好走,你就在林場前後栽些綠化樹吧。』馬永順拍著胸脯說:『我在山上跑了一輩子,大伙能去,我就能去。』
1991年,馬永順已78歲高齡了,還差近千棵樹。子女們怕他累著,表示全家人上山,幫他在一年內把這筆『賬』還完。當年,馬永順率領一家三代15人的『馬家軍』,到荒山坡上營造義務林,還完了1000棵樹的『賬』。
馬永順的夙願實現了,但他依然造林不止。截止1999年,馬永順全家已義務植樹5萬多棵。